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纪实】《医学生的大学日记1984-1989》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1#
    发表于 2016-6-17 18:36:06 | 只看该作者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没有金银钥匙的使用,任何调换都是愚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中淘汰的不只是丑恶的东西,也有过分的天真、纯良和高洁。
    ——是的,人要与狼共舞必须要有狼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31:01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6-17 18:36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没有金银钥匙的使用,任何调换都是愚蠢的……”“物竞天择,适 ...

    呵呵…电视“探索频道”经常上演人类如何“与狼共舞”的问题。我的观后感:与狼共舞必须熟悉狼性,但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以暴制暴”。驯兽这一职业,确乎特别有启发意义,即便就是小狗小猫,一旦遇到高手,一样可以做到温顺可人……话题扯的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32:07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8月15日 周五
    夜深沉,除了自然的风声和秋虫的鸣叫,没有了任何干扰和焦躁,于此耕耘的人们,此刻最更容易沟通宇宙万物的品性,领略世间真假虚实的极乐境界,回味似我非我的人生梦幻。
    《三侠五义》中曾言画符诅咒令人生病的事情,让我联想特异功能和遥感问题,人们相处之中或许存在一种类似磁场波一样东西,纠缠其间,影响到人之情绪和体质吧。
    今日读《丁易杂文》对于国内形势变化的因由情况有所认识。

    1986年8月17日 周日
    傅立叶认为:“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天然尺度。”其实,青年和少年的思想开明程度和认知范围高低,才是这样的客观标尺。因为,只有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自觉选择前程,这样他们对家庭、社会或国家,才少有愤懑、怨恨和责怪的病根或说心理障碍吧。
    上午,看日本影片《家族》,可见其青年精力旺盛,且自尊心和自信心甚强,故而果敢而勇于创新,但恰是这样的青年人,又由于不善于反省和颖悟,其勇气和冲动当遇到困难时,极容易陷入后悔、退却和自戕的泥沼。同样情况下,一般老人则不同,他们可以用种种借口掩盖人心惧怕变故而来的怯懦胸怀,佯装保持着一种乐观和理性姿态,起码从外表上确实如此。
    有人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看事物的立场、角度和观点会发生自然而然的变化。如同观赏《罗密欧与茱丽叶》,青年时节,一定会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涕零落泪不已;等到了老年时节,又在为男女主人公父母的丧葬悲痛,而伤心不止了。
    离回校仅有一个星期了,眼下心境,才逐渐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如同但丁所言:“人间哲理明了后,若不记住,绝不会成为知识。”
    人之一生中,最难得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无论出于什么境况下,都能说出自我心底的直觉感受和自我认知,最为可怕的应该是随地位和处境变化,去哗众取宠或自欺欺人。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知己”,应在于能够理解彼此思想,并容易沟通相互情感上的变化。真正的知己难求,难就难在“直觉、直感”上的相似而类同。

    1986年8月18日 周一
    中国古书上有一种认识,每一个人都类似玉珠沉入泥水之中,不是自身不明,而是环境使然。这样一种认识,虽不如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简洁明了,但同样极富启发和教育意义。

    《徜徉》

    留恋群贤徜徉的云海
    聆听你们
    一一把身世慢慢讲来
    赋予我希望和梦想
    关爱化作清风
    舒畅我的心胸和情怀
    世人称你们是天才
    满天星宿是你存在

    即便是动植物
    瞬间的生与死
    依然感恩造物主的青睐
    无处不在的灵犀啊
    多少人得到了
    又将其抛弃
    最终坠入残酷无助的深渊与火海

    1986年8月21日 周四
    假期中,一直想放弃写日记,但每每独处一隅,又欲罢不能。其实,到此为止,日记的使命及其责任,业已尽矣。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最应该记日记,从中倾诉自我对世间的一切苦闷、惆怅和疑惑,引导自身寻觅可能前行的目标和方向。期间,最为难能可贵的大概还在于给自己一个有理有据有节的行为动因及其解释和说明,一旦陷入自怨自艾、羞怯难捱、悔恨交加的阴暗心态之中,能够有一个自我拯救的办法和途径。眼下自己,尽管依旧没有真正弄通弄懂《秋水》所言、《劝学》所道、《日喻》之理,却一再自警:放弃日记书写,回归自然,求助科学理性而稳步前行吧!

    1986年9月1日 周一
    新学期第一天,上学期学习生活突变,使心智一直未能安静下来。只有将功课学习进行系统安排,才能让思路和精力纳入常规。
    日记不欲再写。因为,这一形式将整个人变得诗人化,多愁善感,心底脆弱,言语高调,性情敏感……其中这一切,与普通同龄人是相悖的。
    近几日,偶得(英)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著《世界史纲》,通览得益颇深。从中澄清了许多自我纠缠不清的思虑和感受。今日,衡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行径和思想,自觉更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和理念,或许是学医的缘故吧。
    晚自习,攻读《中医学》,获得学习的兴致和信心,前途渐明。

    1986年9月2日 周二 晴
    当前中国处于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一是领袖形象逐渐淡化,二是建国以来,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动摇了。一句话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作为人们的一种理想国,但这一王国的具体形式如何?尤其作为某一个人活在这样社会中具体的个性行为,又会是何样呢?”。对于中国而言,国内如果不出现强有力的人才或天才,去对未来社会理想,加以筹划和说明,若仅是像当下这样,说是改革开放,实际上怯懦阻挡。如此,一旦被大多数民众醒悟,蒙蔽状态之动摇,将势不可挡!
    中国极其渴求出现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人才荟萃,并且是志同道合的组织,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强者,而是令人折服的外貌丰裕和精神生活的高涨。
    反观人类进化史,始祖鸟一旦身披鳞毛,腾飞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未来三年,只要稳扎稳打,水到渠成,毕业时拿出作品出来,不会成问题。
    摘抄《世界史纲》p427“佛教教义”:
    他(乔达摩)把人生一切苦难和不满归咎于不知足的自私。他教导说,痛苦出自个人的渴望,出自贪欲的折磨。一个人在克服其生活中的各种私欲之前,他的生活是苦恼的,他的结局是忧伤的。人生的私欲有三个主要形式,所有这些都是邪恶的。第一是满足感官的欲望,就是肉欲。第二个是个人永生的欲望,第三个是富裕的欲望,就是俗欲。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掉……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不再为自己而活着……生活才能变得宁静。但是这些私欲的确得到了克服不再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时,当第一人称代词已从他的私念中消失时,那么,他就达到了较高的智慧,那就是涅槃,就是灵魂的宁静。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涅槃的意思是寂灭,其实涅槃指的只是必然会使生命变得卑陋、可怜或可怖的毫无价值的个人目的的寂灭。
    在这里,果然,我们得到了对灵魂的宁静这一问题的最完备的分析。每一种配称为宗教的宗教,每一种哲学,都告诫我们要把自己消失在比一己更大的事物里面,“凡是拯救自己生命的人,必将失去它”这恰恰是同样的教训。

    1986年9月5日 周五
    今见上面摘抄的佛家教义,进而反思过去自我对其认识。每一个哲学家或历史学家,在著书立说时,总是不可避免的拘于时代及其自我思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由此,当去思考解决眼前面对的具体问题时,又特别容易被自我思想程度而蒙蔽,善假于物,常出现类似“举烛”的故事现象。

    1986年9月6日 周六
    上课第一周,攻读《世界史纲》,从中可见其所涵盖知识量的深广而浩瀚。若从事文学写作,作者需将日之所思和夜之所想,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如此,必定性情日臻纤细温柔,而情志高远,也将导致置身外界活动中,心理因过于敏感而羞怯……唉!还是思虑缠绵。

    1986年9月7日 周日
    上晚自习,与同学交谈。大学给人们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使一个人认清自己。的确,这种自我认识的得来,主要得益于集体学习的竞争环境。然而,对多数人而言,可能从中清楚了自我力量的有限,只是对我而言,看到的却是人性力量的无限和周围人性受到主客观限制的可悲可叹!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这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启蒙思想才对。虽说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但是,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所谓“才能”的本质,不过就是“潜能”的发掘罢了。那么,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后,每个人都会奋发上进,并在社会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一个人只有顿悟后,再进入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生情趣。

    1986年9月10日 周三 教师节
    翻阅英美近代电子科技类书籍,人类因科技进步而将有辉煌未来,但其中也有伴随科技能力提高而来的危机四伏。
    “才”能开拓,“勇”能服人,“智”能保身。

    1986年9月11日 周四
    和宿舍同学探讨学习英文心得。凡某学问若能有外观的可喜成就,必须有学习办法上的得法。其实,对于任何事情,只要善于想,勤于思,勇于同别人交谈、提问和切磋,或者不断书写思辨,总能得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此刻,念一个人有无学问和教养,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举止言谈是最实在的标尺。

    1986年9月12日 周五
    自古至今,人类关于创造力的问题,疑惑多于断然否定或可能。许多名人大家不得不沉溺宗教之中,在上帝存在的精神玄幻中,找寻答案和说明。爱迪生一生创作思维不绝如缕,由此可说明创造能力是可以持续的。所以,一个已有了创造能力的人,如果抛开痴迷“神”的专研,而用心于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难题,久思久学,必能收获颇丰。但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像攻克癌症,不单单是需要某一个的勤奋钻研,而且还有整体思维发展水平上的时机问题。历史上,所谓“天才”,正是这样一些人,即:能够领悟自身所处时代的发展前景,有时有意识,有时无意识,但必是拥有胆大心细、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特征,而这里的“创新”必定是知识、思想和感情上的压榨而来。
    关于诗人或作家的创作灵感问题。我做如此解释,即:与诗人或作家相识或相关联的其他人们的思考、信任或轻视等思维波段,若与当事人自我考虑的波长频率产生共振,当其振幅超出自我可承受的一般压力之后,便会使其不得不自然而然的“出口成章”。针对每一艺术作品,惯常追求的“自然成趣”,其实质根由正在于此。另外,若从事专业创作,则是在这种自然成趣的文章中,再加上相辅相成的色 和旋律,即专业修养或修饰。总之,人的思维进步和认识性提高,一定是从一种“不自觉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进步。像这样一个过程在个人头脑中印证和颖悟,如果是自我亲身实践所得来,其人则能按其理想勾画设计,借以时势成就,达其理想境地;如果仅是读书知之,那么,其可成为理论家或诠释学说的人物,而其心理趋于软弱、盲目尊大,实际上没有达到“悟大光明”之佳境。

    1986年9月14日 周日
    什么是才能?一般人们往往把位尊权重人士,都视为博学多才之人,近而恭,远而敬,暗叹其权势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权势与能力和知识不全是一码事。“位尊权重”者,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但不一定必有知识头脑,更不要说是必定拥有科学、进步和开明的思想了。
    所谓的“知识”,经常是一个令人感觉模糊不清的东西。分而讲之,就是“知”和“识”。而“知”和“识”,可以通过读书得来,更多的还是从个人实践经历之中,通过体会和思考获取。社会生活中,涉及到每一具体个人,由于各自阅历和经历的诸多差异,所以,各自“知”和“识”的内容层次,也一定显著不同,必定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许多名人大家在呼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同时,还必须要特别强调“取法乎上”才行。一个人常存此念,于日常生活之间,无论独自读书看报,还是与人闲聊交谈,或是衣食行举工作中间,敢于“取法乎上”,从一个较高层面、全体意识和进步角度上,去认识具体问题,并设身处地的分析和思考。那么,这样得来的“知”和“识”,不管是谁也不管权势或地位如何,才能逐步克服任何一个人惯常被“私欲、私利、私心”束缚的狭隘和偏见,并从一个较高层面上,达成道德观念的共识,或说统一性认识。
    每一个人都完全可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境地/境界。一个人进入此境界,可以通过学习,也可以从生活遭遇中获得。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句话深刻指明,在人世间,人的卓越才能正是来自生活磨难和挫折的历练。生活中,一个人完全可以把放在别人眼中的一件小事,视为对自己而言的灭顶之灾,因此竭尽全力努力抗争,就在这种“据理力争”的过程中,人的潜在能力通常会被挖掘出来,并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一个人愈是纯真善良、心胸宽广、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愈是会选择假借艺术的手段,去展示思想、意志和渴望,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尤其是对生活失望者,经常会在任何理由的压力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1986年9月15日 周一
    暮得柏拉图著《理想国》(吴献书译)。
    翻阅前面内容,其所论述问题,实为知识层面的阶级性斗争。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知识性问题,并会特别锐利而突出。近来,隐约感到人们缠绕头脑的困惑、怀疑和顾虑重重的问题,亘古至今,其实变化并不大,而其中的差别,只是在过去只有少数官僚贵族、有闲阶级和贤达人士纠缠其间,并一再论说评议;而今,类似哲学一样的玄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了。以往历史上,特别在和平生活时期,当人们思维活跃受到压抑和摧残之下,社会生活趋于慵懒散漫、生产能力下降、文化活动烦闷。处于这样一种外观似乎特别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实际上危机四伏,往往是走向战争的根源。社会前景的勾画中,即在未来“理想国”设想里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那些高知高识的群落,其究竟应该置身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如何让他们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能使其身心得到安适和满足。或许这样一些人物的平静,唯有通过理论疏导或口诛笔伐,才能达到一定功效和目的。

    1986年9月16日 周二
    上午,图书室一览,书籍盈栏,知识浩瀚。究一人一世,又能读多少本书?
    知晓历史事实,通达哲学本质,意在精神饱满,而立身之道,异乎此。“士农工商”之实业,温饱食欲也。艺术贵在创作,多极玄妙,思而不论,述而不显,则一世一事难成矣。
    所谓意志自由,实际还是思想自由,而非行为的毫无约束,亦不是任由放纵的为所欲为。“为所欲为”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其欲何为?则是必须深究的问题。只要一个人的“为所欲为”,不是违法犯罪的残害和毁灭,则无需横加干涉。理想的社会环境下,应是让人们不得不去工作或创作,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如此生活。

    1986年9月17日 周三
    读柏拉图《理想国》,其知识深度,非同小可!其社会理念,应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近八月十五。人心之散乱,沉郁者有之,狂玩者有之,醉卧者有之。见之形影,无一不使我回首二十二年来的所见所思所历。人生短暂,十年变化之大,近乎天翻地覆!
    期间,尤为冷静清醒。无论怀抱何种想法生存下去,只要执着坚信不疑的信念,任何人事上的艰难困苦都难以将其击倒。仅以饮酒而论,明智者,即使醉倒,亦不会愚狂!

    1986年9月18日 周四 仲秋节
    晚,月亮格外皎洁圆润,近几年来,今宵最为恬静而淡定。

    1986年9月22日 周一
    读书思学十年之久,究竟学到一些什么呢?实在了然!
    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意念,所阐述的“悟大光明”之情形,究竟是学习得之?实践挫折得之?还是玄虚以欺人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何体现欤?
    量而今心情状态,仿若蹒跚起步者,处于如此年龄,如此心境,生活中唯有自导、自警最为关要。

    1986年9月23日 周二
    晚,下发成绩记分册。每每于此,人与人比较,心中泛起一股难言苦衷。自上学以来,此种场景,最为消损情志信心,实为陋习恶俗,然无人改观之!
    一人生亡盛衰,原本无所谓悲喜,自然之道也。生活周围,最为痛心者,人心卑陋,而无法强劲,以至于害人害己,终为社会隐忧大患。
    开学仅一月,性情学识均有所长进。叹只叹人性好逸恶劳,周围形影可悲可叹,一味盲目乐观。

    1986年9月25日 周四
    似乎预示着,还将摔大跟头。就自身而言,多大灾难都无关紧要,唯忧虑父母之担心!
    一日日飞也似的驶去,说不清是紧张还是轻松。总之,伴随一天天过去,依旧觉得心脑空空然。
    人的智慧和才干,是由潜移默化而来。质变须有量上的积累,但量到质的突变,是否都需要导火索、引燃物或燃点啊?

    1986年9月26日 周五
    午,复阅《理想国》,关于政治体制及其模式下的人格问题。社会政治体制及其持续时间,特别是领导人构成及其来源的情况,对于其社会,尤其对于其青年人的影响,从中可以预见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后果。
    晚,观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从中感受到缺乏哲学理性的思考是世界范围的问题,人们都渴望幸福,又不明确究竟什么是幸福,每每被天性的贪婪和名利心所统摄,束缚其中而不得自拔。如何缓解其中矛盾?靠什么能够解决其中逐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4#
    发表于 2016-6-21 07:14:04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20 09:31
    呵呵…电视“探索频道”经常上演人类如何“与狼共舞”的问题。我的观后感:与狼共舞必须熟悉狼性,但不是 ...

    话题其实不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能如行云流水,那是一种知遇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5#
    发表于 2016-6-21 07:18:53 | 只看该作者
    是的,知己难求,所以才有高山流水之说;对于佛家及一切教义,特别受教于南师的一句话:一个真正具有宗教家精神的人,并不是一定要有宗教的形态。先生看书真博。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1:1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22 11:38 编辑

    1986年9月29日 周一 校庆
    借校庆和国庆节假期,请假回家。
    晚,观以往日记,尤其假期思考和读书情况,分析自我所得。
    读过《理想国》后,再看假期日记,可见当时认识问题上,仅凭自我直觉还是非常准确的,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甚佳,只是语言表达上不能深入细致,多是浮在表面上,如能加入而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的语言词汇,才能彼此会意和更好沟通。
    今日观香港梁厚甫《再谈政治软科学》,其思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真理往往首先被少数人先察觉和认识到,尤其涉及到社会发展认识上的观点;另一个是政治要科学化,或说由“定性”转化为“定量”后,政治才能稳固起来。围绕这两个观点,作者论述的并不高深莫测,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语言形式的新颖,如把政治科学化,视为软科学。其实,把政治纳入科学化轨道,前人已经有过论述,但不如使用社会已经广泛使用的类似职业术语一样,如“软件/计算机专业、生物/医学专业、经营/管理专业”以及近来流行的“软科学、反馈、网络”等专业词汇,让人们不但容易被其新颖吸引,而且一旦了解它们后,更容易把握时代的节奏和思想。懂得这一点,做些扎实的工作,可以增加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勇气和信心,个人修养和才能于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近段时间读《理想国》,结合以往读书感受,突然意识到许多人物的脱颖而出,并非其思想多么深奥或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而是其强调的某一个问题,是其所处时代的关键所在。就是说,具体到某一个人,一样都是由“出生”到“生长”再到“死亡”的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所以,每一个人一生之中必须对古今中外的古代先贤的思考过程和论述观点有一个系统学习和全面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于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得以发现人类思想哲理与客观事项之间突出的矛盾问题所在。所以,像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但丁的《神曲》、康德的“三个批判”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美学》,亦如“儒、释、道”经典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生命活力和影响。

    1986年10月2日 周四
    国庆住家三日,今日回校。
    课间,忽然觉得当个人思虑纠缠不开之际,或思虑明澈,而行动不强劲时,暂且离开所处境地,摆脱周边人缘,仿佛从其它角度和视野,像旁观者一样,再审视自我所处环境和可能,由此更能认清事实,果敢前行。
    晚读几本哲学类书籍,沉思学英文的方法,感觉读英文原版著作,是提高理解速度和增加词汇的长远之计。

    1986年10月5日 周日
    今日游崂山,行走之间,愈发感觉人生如梦。
    昨夜,读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从中看到往日许多直觉认识,并得到证实。“左右逢源、得道多助”究竟会是何种表现呢?长远计,则实在可感,近观之,则恍惚玄虚。

    1986年10月6日 周一
    上午,课间,看幻灯剪影。由剪影一项技艺,可知经过久长练习,人脑可培养出一些特殊技能,仅是一瞥,便可把握某人形象气质特征,并通过绘画或剪纸表现出来,甚可惟妙惟肖。

    1986年10月7日 周二
    日搬迁新楼,期间为宿舍分配,观人之智巧和伎俩,无语之。
    晚写信,渐明学习之弊端。
    自昨起,为足球赛,近暮集训。

    1986年10月11日 周六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语看似叹息,却有实情。人需要敞开心胸迎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曾经那一刻
    那么自信自在的张扬
    而今啊
    痴迷禁锢自我的孤独和凄凉

    若生命
    总在不能自我掌控中奔波殆尽
    时光啊
    你应该再速再紧凑一些吧


    ---难道也要容隐罪恶吗
    ---是的,当眼瞧着千疮百孔,却无能为力时,唯有忍耐。

    ---暴怒和悲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是自我焚毁。

    1986年10月14日 周二
    上午,课堂上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昨夜和今晨,沉思如何把过去学习的东西系统归纳起来,由此,将获益匪浅。
    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唯物辩证法,其创举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之论说。

    1986年10月16日 周四
    晨,药理学,比较人之正常生理需要和病态需求问题。
    昨日,见日本《源氏物语》,浅思窥见日本风俗之来由。
    “古来几人为社稷,福来却是拂柳春。”人在年轻时候完全可以写出这种近乎成熟理念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对于创作者而言,则显出肤浅和意念飘忽的影子。由此,反思歌德对青年创作者“要多观察”的规劝,才是真正的经验之谈。但依我之见,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作是可取的,真正不可取的是“一举成名”,真正的艺术佳作一定是久创之后,日臻完美的产物。

    又来了
    金色的秋
    聊赖中
    夹杂来年的种子
    能否发芽
    依赖上帝的眷顾
    天意的垂青

    1986年10月18日 周六
    全天运动会,奔忙服务之中,全无抱怨不满情绪,仿佛天外来客一般,徘徊游离其间,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异样的幸福境界。
    晚回家信,有这样一种认识。青少年时期,于学校和家庭时,看到的一直都是社会生活的“正面”积极模样,进入现实社会后,面对竞争压力的环境,内心感受到的全是周围“负面”消极的,或说需要自己主动去积极克服抗争的困难事项。而作为一名求知者,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理智分析和主动批判地看待现实问题,并还能够主动积极的生活其中,只有这时候,其人才进入了“合”的境界。于此,其人才会以一份心灵的宁静,寻得幸福位置,其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才是有益的。
    在过去,尤其二战之前,凡哲学、政界或艺术领域的大师,都偏见于高等教育及其对个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大学教育最可贵的东西,应该在于其混乱无序,它不应该有初等教育、工厂、企业和政府机关内部严格的管理局限,它其中的学生思潮应该是不分等级的,或说就应该蔑视等级权威的存在,因而处于这样一种氛围环境的思想者,也最容易认识社会人生万象,尤其“认清自己”。当然,与此同时,这里面必定有忽视社会诸多限制而来的弊端和缺陷,但比较而言,对于社会和个人是利大于弊。

    1986年10月21日 周二
    昨晚,略读印度泰戈尔生平及其诗歌。与往昔认识一致,仅是泛泛之见。

    1986年10月23日 周四
    关于学习方法,古人言“格物致知”,于今思来,不免惘然。仅就专业学习,周围的同学专心学业功课,闲暇游玩嬉戏,学业成绩可观。而吾思绪纷繁,博思广猎,无法安奈于课本读习,貌似广求知识,实际困顿于不知究竟何为知识!?更不清楚自己有何样能耐?!
    前几日还在安慰同学,复述鲁迅先生的话……假设的理想和未来,尽管不知道它们是否为真实,但这种寄托本身,的确可以长久的麻木自我生活。然而,像这样一种麻木伎俩,对于我自己却没有任何效果。

    《几时再握这只手》

    几时
    才能再握这只手
    它把心底的隐秘
    缀成了
    稚幼纤巧的温情话语
    送给你
    作为曾经友爱的印记

    几时
    才能再握这只手
    它把往昔信笺撕碎
    拌入残花败叶之中
    任由流水
    把它淹没冲尽

    1986年10月24日 周五
    阅读像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之类系统性论述的作品,能够识别一个人思想知识水平的高低。通过对文章理解程度的深浅,或就是对自我吸引力程度上,即可判断。一个人要能够明了自我阅读理解能力或言知解力的大小,则需要懂得如何来判定这种能力高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方面。
    从事文学创作,一个作家对于自己作品首先是一个批评者,还必须有批评家的审美能力和严厉态度。这看似过高要求,确实是产生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作品之前提。
    前时,与老师交谈,言我学识肤浅,实为我自己早有认识,只是苦于不知怎么深入下去。今日思觉,这种“进展”只能是思与学的交替,循序渐进。
    《中国哲学史新编》p.213《内业》篇说:“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总之,这其中“精气”者,非蛮力所为,等同于人们历经努力后的灵感和机遇。

    1986年10月26日 周日
    晚观东德影片《妻子》。约略觉得,社会发展最终趋势,乃是男女的“独立”,在“独立”之间相敬相爱。
    观人思己,自觉学校中青年人应求衣帽整洁。中国而今最贫乏“独立人格”,在一般人意识上,凡“独立者”必然有谋算他人的嫌疑。其实,衣着邋遢,行为猥亵,尤其赴炎趋势、两面三刀、欺人害人者,更加可恶。

    1986年10月27日 周一
    日日训练,对情绪起到调节和缓解的作用。
    间阅但丁《神曲•炼狱篇》和英汉对照《新约》。对比两者,在心灵熏陶上,所描绘和颂扬的都极其精道细微。

    1986年10月30日 周四
    昨日,得见歌德《浮士德》,联系《神曲》,直觉颇多共同点,加之《新约》,三者珠联璧合,引发无数想象和沉思。
    下午,传达美国水军访问青岛,其中所强调的注意事项,似曾相识!
    时常自责对社会知之甚少,起码不能准确把握社会事实真相。但是,在现有社会信息来源上,无论报刊还是收音机或电视,简直蛊惑视听!
    人一生,“老、中、青”阶段,对常人言,所谓的生途坎坷,不过就是个人或家庭生活遭遇而已,对于一个投身于政治、科学、艺术的实践者,尤其是能够名副其实的话,其一生境遇不仅是外观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失利害,当事者自身怀疑和否定以及与外部环境交相呼应的心理折磨,才是真正的煎熬和痛楚。

    1986年10月31日 周五
    读《内经知要》,浅识“黄老之学”的內由以及社会上各种相术巧智的源流。
    与同学谈读书范围问题。表面上看,我读书选择上仿佛左右逢源,但将自我这种所学所感所识,告知他人,却又无法得到理解和回应。
    晚,沉思社会缺陷之根本所在。

    1986年11月6日 周四
    上午,病理学。学习中,辨别科学与哲学的对立问题。
    哲学所探讨的是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如何对待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生活事象,而科学,尤其在医学中,面对的是病理、病态的形成机制和解决办法。医学所探求的解决问题办法,最多的不过是从“医、药”角度来“治病求人”,而不探求知识学习及其对自我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休养生息。
    人生对社会(包含整个世界)认识和理解,通过读书得到强化,树立信念于一身,并化为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依此抵御疾病的侵染。在中枢性疾病,特别是精神疾患上,而今医学手段,无疑是“化小疾为大病”,造成“确诊患者”终生的阴影和黑暗。
    读《浮士德》《神曲》不能不了解《圣经》故事。近来,阅读圣徒传记和诸家福音,尤感耶稣其人的灵智和才华。作为一个人而言,耶稣是无私的楷模,是人类精神的完美偶像。是的,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人类,不能仅为生存而生存,人类的思想性欲望及其巧智,使其具备创作能力,并能够改造社会局面,即:认识世界之中,更应该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直在残酷倾轧和相互利用之中艰难前行,高尚的痛苦,是战争恐惧和民生共同利益的得失之忧,而低级痛苦,则是自我悲欢离合、患得患失。
    中世纪前后,西方所谓“四大学问”,即:哲学、法学、医学、神学。近代人常言,科学的发展使以往学科的界沟日见模糊不清了,但讲到“做学问”,依然需要从以往知识的基本问题入手,才有可能化知识经验为科学技能,并进而充实于自身言行和实践之中。
    人生创作历程,亦应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勿轻言妄举,思慎、思广、思深而浅显之而完善之。
    近暮,沉思《圣经》一书,连续几个世纪,世界动荡不宁,竟然源于其中情节故事。究其之所以导致如此景象的根由,必定在于无数青年、中年和老年,对其崇拜、信仰和服从。由此可见,知识能力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问题在于是否开化了“智力”,进一层言,是否颖悟了世间哲理的真谛。

    1986年11月9日 周日
    昨日,午后,于体育场观看美水军与北海舰队足球友谊赛;晚,观《苔丝》,并得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
    今日,上书阅罢,午后训练至暮;晚,备《药理》期中考试。
    世界变小了!所以有这样感觉,因为人性相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如出一辙。
    欧洲所接受的文化遗产是“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典、基督的人格”。对于中国人而言,统摄着一切的则是区域民族一贯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春秋战国到秦汉为止的哲学、教育和政治体系。于今为止,中国封建社会,从周亡到民国初的年代划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究其阶段历史,除了外患内祸之外,中国社会相对而言的“稳定”的根本原因,不得不说自上古华夏志士仁人钻研政权统治之法术,足堪称“高妙绝伦”矣!
    而今世界,电视普及发展,社会开放已是客观事实。世界能否大一统?现实条件尚且不具备,一是语言障碍,二是民族冲突还是致命问题。

    1986年11月11日 周二
    读《新约》“路加福音”,往昔一个朦胧意识,有所澄清。别林斯基之所以说人类最完美的人是基督,其依据应在于其智慧、宽恕和节制。以往我之意识上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伟大,旨在于其自身爱情生活方面,而在这一点上,从某种程度上不应是狭隘的。但是,关于“大同世界”“共产主义”,在人们意识上又确乎属于乱伦和淫秽的。

    1986年11月12日 周三
    晚观电影《非常大总统》。中国之大,归于上界“统治阶层”,却是如此单纯的近乎幼稚。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应该引进国人思维,由此,在中国政治之兴旺寂灭中间,可能会有实质性改观。亘古至今,中国社会之民众参政议政,实为心痴神迷,不得要旨!
    政党之责任,是能应时顺天的培养出来人才!

    莫以为雀儿飞去不归
    将期待化为疑虑
    深埋在淡漠无为之中
    待到春暖花开时
    共饮思恋的苦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7#
    发表于 2016-6-21 17:10:37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用一小段文字提到犀利地提到一方最不喜欢的词:“委琐”,不对,还是觉得是“猥琐”,很有感触。《圣经》,犹太民族的传记,与希腊人民一起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33:06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6-21 17:10
    先生用一小段文字提到犀利地提到一方最不喜欢的词:“委琐”,不对,还是觉得是“猥琐”,很有感触。《圣经 ...

    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39:23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1月13日 周四
    晚,宿舍老三责怪我,把往昔生途挫折看得过于严重。是啊,这确实是我的一块心病!
    自己敢于否定自己,而不是单纯的出尔反尔,应该是仁爱、豁达和智慧的产物。
    从《浮士德》中,寥寥几行文字,即可窥见歌德思想用意所在。其着重强调的依然是“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恰是这一基本观念,在人们一生中,许多独特的意志和才华,不能够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只能是源于生活中随缘而遇的某种诱惑的激发和启迪。

    1986年11月16日 周日
    上午,到中山路书店和栈桥,回校途中,见四周皆是凑在一起打朴克的人群。再思《浮士德》以及面对书店内“书海”时的茫然,痛感自己眼下大学生活的虚无和空洞。
    三年学习生活,若放在专科学校,已经走上社会,并开始工作谋生了。而过去的时光中,即便没有虚度时光,但泛泛读书,却让人感觉像是什么知识也没有掌握、什么东西也没有抓在手中!

    ---说真的,我而今心中十分空虚。在引起个人事端的动因中,即便与自身私心私利相关的那一点点东西,也没有弄得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
    ---嗯,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浮士德》中,既有引诱、忠告和规劝,也有警示、训斥和报偿。问题是你自己现在走到了哪一种地步?至于解决往前行走的办法,随处便是。但是,若不是你自己经过痛苦取舍得来的工作、地位和荣耀,事后你会后悔和羞愧,你走的越是轻率而结果愈是顺利,将来带给你的创痛,越是愈发残酷,有时还可能致命哩!
    ---唉!我时常回忆往事。特别是童年,是那么安适、自在!或许那一切因为有父母保护吧,虽然不是坚实牢固的维护,却总是有所依靠的。
    ---嗯,说的有些道理。不过,这里面的道理,是灰色的,根本经不起推敲。说起那过去的美好,绝非真实可靠!其实,只要用心一想,那样一种幸福对人的一生来讲,亦不免可怜。
    ---有时我想到存在的总要失去,不免心寒,悲不欲生。宁可失去自己富裕,挽救往岁有过的相爱相惜。
    ---嗯,那是令人痛心的经历。但是,补偿和挽救命运的办法,是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这道理不难理解,能够时常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人,并不多见。
    ---是的,世间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玩意儿,都不可能“一如既往、绝对划一、不移不变”吧!人时常变换念头,一定不都是坏事吧?
    ---嗯,相对的观念,确实是智慧的宠儿。不过,过分溺爱“变化”,最终会人财两空的。
    ---那么,我该怎么办?
    ---答案是现成的。我张口之易、抬手之劳,便能使你达到离世前的最高境界。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这样对你有何益处呢?应该得到的,别人拿不走,不应该得到的,若为一时的心满意足,而早逝气绝……说真的,你若执意品尝那滋味,真的还不如不出生更好受一些。犹大临死之际,因世俗善恶之心引发的痛楚与基督相比,那是小米与大象的比例。但是,在天国的正义面前,基督的善是伟大而持久的……

    读罢《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章,对比但丁归纳的七宗罪,即便自我澄清出来,依然无法摆脱彷徨和忧虑的心态。
    但丁所言七大邪恶之源“骄傲、嫉妒、忿恨、怠惰、贪婪、饕餮、淫欲”。就是说人们只能认清这些品质和诱惑的本质及其利害得失之后,才能进入幸福的天堂境地。
    启灯重又翻阅上述七种精神状态。感觉其在个性表现上,这七个方面经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之心理及其生活行为。其中字词语句翻译上,感觉选用的汉语词汇不十分准确,有的欠佳。

    1986年11月17日 周一
    夜翻阅孟德斯鸠的《论趣味》,感觉有些味道,其中对于世间现象的解释合乎性情事理,但是否合乎客观规律,仍需进一步学习其主旨何在。

    1986年11月18日 周二
    第一次到青纺医院见习诊断学。
    近来,“同学的规劝、学习的状况、现实的未来”都一样令人茫然。依照柏拉图对话的意思,人的颖悟状态,仅是达到了一个中等幸福境地。似乎这样一种境地,绝对不就是陶潜悠然自得、扼腕轻叹的赋闲自在,而应是行为和意识的统一地位。
    我感觉书本之所以不能避免社会或说人类再犯历史同样的错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够完全表达清楚一个人臆想传达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警惕的必要内容。作为后来者,如果不去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无法明白前人的苦心教诲。
    人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天地不容的罪恶之外,尽可能多受些挫折和磨难,或者多做一些傻事,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或落得何等地步,只要敢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并保持自我本心的善良和纯真,其必将从中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能力和生活才能。其实,青年人多数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缩手缩脚,不敢再去冒险,甚至弃绝生活或生命,尤其里面自杀者,尽管具体原因和理由会很多,但在知识阶层上,其一定不会是一个“悟大光明”者。
    突然觉得战争的真正危害,不仅仅是在战时凶杀恶斗的残酷环境中,更多的反而是在战后,因身心遭受战争伤害的人们,生活在战争残留下来的经验见识和心理畸形的阴影里面,会导致更可怕的个体丑行或社会恶果。

    1986年11月19日 周三
    头脑中总像是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每时每刻,又像是怀揣着急切渴望和迫切要求,亦不知究竟要给自己还是他人去解释说明什么,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发现和解决。
    生活周围有许多人一直在那里勤勉工作着,并为了这一过程中一些成绩和荣耀而专心致志,但生活似乎并不特别垂青他们,反而给予一些善于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显而易见的实惠。其实,真正在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者,像别林斯基、爱迪生或爱因斯坦等等,通常在平淡或落魄的生活表象下,掩映一颗寻根溯源和开拓未来的雄心。
    一般人总在集中精力把生活中一个个利己自私的事件紧紧抓在手心中,唯恐失去了一点,便被当成众人的笑柄。“愚者闇于事,智者见于未萌。”问题就出在这里。

    1986年11月20日 周四
    总也摆脱不掉一种自我感觉世界上不存在实在物质的印象。区别政治、科学、艺术时,又可分为实业和学术两类,对于从事这两样事务工作的个人而言,如何才能不是凭借机遇而是依赖自觉自愿自然地走进去?!
    时常的考试,每每令我心痛。即便知晓改变这份难堪情怀的手段和办法,却不能身体力行,依然如故。

    1986年11月21日 周五
    晚观电影录像回来,直觉阵痛撩拨心胸。艺术对人的影响很难准确估量,一些人于社会动荡之中敢于冒生命危险,往往源于一些似乎难以上口的生活琐事和私心欲念。
    整个世界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处于各个阶段被各种思绪纠缠不清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量变到质变”之规律,若是一条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任何人正确使用这一规律,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得以确认。文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种种艺术存在于世,已逾千载,在其发展之中,每种艺术多处于感性认识之中,真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或说哲学化的部分,并不多见。如何实现这样一种上升,首先必须研讨成功的文人骚客,尤其那些一生创作不断并频繁产出佳作的各个人物的成就和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世界文坛的近代风貌,并不能说明人文艺术已经到达了顶点,但却足以说明这一文化领域的混沌和无序。马克思哲学充分肯定的社会和事物发展的三个规律,之所以还存在诸多困惑问题,就在于人类本身从视野、想象力和创作力上,有待于全面提高。
    近代哲学,以德国、印度、波斯和中国为代表,都缺陷入思辨的深奥、玄虚和混涩上面,尽管东西方的人们,从这些哲学思辨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启发和实践才干,但对于其中没能明确获得的东西,在其盲目效仿之中,甚至把已经获得的也抹杀掉了。由此,那些意欲帮助世俗人心走向光明的善良人士,或所谓“知识分子”,在其个人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反反复复磨练中,不单是一再消耗着时光和生命,而且苦于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们都过上辛福美满的理想生活。
    以往的哲学,由于受社会环境、生产条件和思维程度的限制,即便热衷各种学说和理念的人们,也难免深陷悲观和消极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未来能否建立乐观向上的哲学体系和生活气息,却是一个仅有上帝知道答案的问题,对于处于这一问题思考中人们,许许多多,不过一味固守着一份神圣的单纯,或早逝或自戕于现实困扰与混沌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1:47:16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6-21 17:10
    先生用一小段文字提到犀利地提到一方最不喜欢的词:“委琐”,不对,还是觉得是“猥琐”,很有感触。《圣经 ...

    因去参加孩子毕业典礼,要停一段时间。对于过去整理的东西,虽是转发,我自己还是接受本社区诸位先生、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将其文字修整的简练一些才好。

    因为大学日记经常是夜间书写,日期和星期上会存在记录上的错误,过去有所发现,但不是十分明显,自己意识不到,所以,也没有改动!这次转帖,本想对照年月日星期,别再出现这方面不一致问题,但还是错误不断!只能发现一处,及时纠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1#
    发表于 2016-6-22 19:46:1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22 11:39
    1986年11月13日 周四
    晚,宿舍老三责怪我,把往昔生途挫折看得过于严重。是啊,这确实是我的一块心病!
    ...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看到这一句就想说句什么。是的,正常人的确都有自己的才能,选对了方向,除了勇气和自信,一方觉得还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2#
    发表于 2016-6-22 19:54:3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6-22 11:47
    因去参加孩子毕业典礼,要停一段时间。对于过去整理的东西,虽是转发,我自己还是接受本社区诸位先生、老 ...

    孩子要毕业了?真好!祝福孩子:学业有成,幸福安康!

    对于过去的东西,我的观点是基本还原就不错,错误,不论是旧东西还是新东西,都是难免的,我想所有的读者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至于文字的简练,我就是一个极其啰嗦的人,很是汗颜。但是先生您的文字现在的确少了生涩,雅俗共赏。

    等把您忙的事儿忙完了,期待先生常来。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32:08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6-22 19:46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看到这一句就想说句什么。是的,正常人的确都有自己的才能,选 ...

    “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这是歌德《少年维特烦恼》一书中男主人公经常在心底嘀嘀咕咕的一句话。毕业后,我重读该书,却没有中学读时的激动人心了,但书中的这句话,依然感觉意味深长。
    凡青春年少时,于古今中外,无论受何种文化熏陶和环境教育,不敢于冒险,乐于坐享其成,惯常循规蹈矩,则是人类普遍的人性格调。歌德《少年维特烦恼》之所以在当时有过“洛阳纸贵”的风光,不单是里面有一个违背人伦时俗而激情四射的恋情故事,而是与当时德国社会地位在欧洲急速上升,并与德国(甚至整个欧洲)国民热望、经济水平、专制腐化和人文程度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作为年轻人,不论其对“才能”一词理解的是否精准,亦不论其“勇气和自信”究竟来自天资聪慧还是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读书思学,只要置身于这一年龄段当中,像“沉溺自我幻想、缩手缩脚、意志薄弱”是其生理和心理之特征。所以,对比歌德穷其一生智慧而成就的《浮士德》,贯穿此书的一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因果得失成败,都无法撇开,于青春年少之际,敢于执着“人不缺乏才能,缺乏的只是勇气和自信。”的信念,而胆大妄为,甚至至死不渝。
    至于“坚持”,只有当一个人把个人想法付诸“言行”动作之后,于必然是不断碰壁和一再受挫折的状况下,而相关成败得失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
    总之,在我个人理解认识上,对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甚至路遥《平凡的世界》,无论这些作品是否真正得到广大读者恒久的关注、喜爱或热捧,他们作为那些投身社会实践的艺术家,且堪称他们殚精竭虑、耗尽一生心血的遗作,其中一定不会是哗众取宠的“噱头”“露点”“隐喻”“泄愤”似的充填品,而是作家、思想家或哲人们,臆想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人们所坦露的个人最终思辨结果和“自以为是”的世间真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5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6-23 09:59 编辑

    上面提到了路遥先生,下面转帖我的一篇言论路遥作品的文章。该文可见于《光看别戳》(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4ISBN978-7-5106-2857-3)p179以及即将上市的《漫话其人其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4ISBN 978-7-5472-3104-3)之中。仅供参考!

    也谈“路遥之死”


          一日,于山东地方权威传媒《大众日报》上,见一文章“我看路遥之死”。作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路遥是被文评家‘捧死’的。”
          在上述观点基础上,该文章作者又说:“究竟是谁谋杀了路遥,我也说不清,敢说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不该要了这样一位也还优秀的作家的命。再就是,以死拚得一部《平凡的世界》,惋惜之后,心生值不值得的疑问。那些鼓励或蛊惑过路遥的文学评论家,实在该反省一下自己究竟懂不懂的文学了。”
          此刻,暂且不论“路遥之死”原因究竟何在,仅是该文作者,对文艺评论的这种责难口气和能够堂而皇之在地方“喉舌”报纸上刊登的事实,就颇耐人寻味。
          如果路遥先生还有在天之灵,殊不知对“同道”们会有如此的怜惜,将报以何样心情啊?!但是,对于至今还时常挂念着他,为他早逝而痛心疾首,并且每思之而三叹的我自己而言,始终可以认同的是“路遥倒在了他至死不渝、异常酷爱且更需艰难跋涉的文学艺术沙场上”,而绝对不认同“他是窒息在不堪承受诽谤或颂扬的喧嚣声音之中”。
          毋庸置疑,一部不过十多万字的小说《人生》,因其触动了时代人性及其社会敏锐话题,曾经在华夏大地上,引起并达到了何样沉重的效应啊!
          记得在那些岁月里,电视机还远没有今天普及程度,像我一样的城市小居民,家中“砖头”一样大的收音机,也仅有一个。那会儿,我一有空就抱着它,贪婪地聆听着电台里播放的评书、电子音乐和广播剧等等。每逢夜晚,不是四处寻找公开放映的露天电影,就是在家属院里到处打听“今儿晚上,公家那台上海产老式电视机又搬到哪儿看去了?”但是,恰恰通过如此这般的传媒途径,我才了解、伤心并痴迷着文学作品《人生》中“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是的,关于《人生》这一文学佳作的议论和评说,从来就众说纷纭。甚至此刻,或许有人还想要问:“相较于二十年前评价《人生》声音之中,在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上的答案,究竟谁对谁错?究竟孰高孰低呢?”而今,针对于文学作品《人生》引出来的中国式质疑问题的解答,究竟是更加是非难辨了抑或已经毋庸置疑?

          大约两年前,在与妻子闲聊之中,当谈到“路遥之死”时,我讲:“能写出《人生》的一个人,他自己会被这一话题的沉重压榨致死的。”不久后,妻子买了一本新版的《人生》(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第一次印刷)。我问她读后感受,她说:“一开头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但读完后,一句话也说不清谁对谁错了。”
          其实,也就在上面对话之后,我才第一次翻了一下《人生》原创书本文字。不过,仅仅读了一小段作者对高加林个人生活中那几个“小波折”所产生原因和根由方面的描绘和述说后,我自己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大概是1997年(未认真核实),我的一位同事在张罗着出国之前,捧着一本《平凡的世界》,来找我。她说是刚从朋友处借来的,让我先看两天。当时,我的确翻看了一遍。之所以敢如此肯能地讲,因为我自己制定的习惯,一本书可以不认真地读,但一定要翻完,尤其书之前后简介与评说,以及其中相关作者以往发文情况和其所对应时代环境资料等,我一般都是必须要读的。即便就是这样,如若有谁在今天问我关于《平凡的世界》尚存留的印象时,我只能说:《平凡的世界》只是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物及其故事的堆积吧,至于书中具体人物姓氏名谁及其故事情节等等,真的一个也说不出来了!
          是的,关于路遥先生为何要“舍命”去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的原因。我自己一直认为,路遥或许是想通过他的这样一部书,达到类似《浮士德》一样的目的,即臆欲去揭示人世间一切道德伦理、人性百态和人生哲理的实质之所在。
          然而,长寿的歌德,大约倾其人生三分之一时间,才完成的《浮士德》,而且在其地位名望下极力自我推销和刻意宣传之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亘古至今,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议论,大概源于作者地位和名望的占大多数,真正针对作品本身内容和意义上的又有多少呢?同样,路遥的绝唱《平凡的世界》,除了在查阅中国文学作品获奖名单中历历在目之外,能够在床头案几上经常放着这么一本,并且还能时不常地不得不去翻开一读的人和事,不能说绝对没有一个,但又会有多少呢?
          我也敢说:“一个人的阅历、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无须多高,在不告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作者以及获奖背景前提下,在读过这两本书之后的比较中,一般人也都能够看得出《人生》更有力透纸背、笔下滴血的感慨和判断。”

          本文开头所提到报纸上的文章作者,在其评论将要结尾处,援引了“意大利世界级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在一次演讲中的话,特别强调:“我的写作方式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和语言的沉重感。”
          “呜呼吧,沉重感!”是否这样一喊,凡人世间无时无处不存在的“沉重感”,就真的能够一下子就“呜呼”了吗?!

          最后,也真诚希望被当代某些文评家视为“模仿”赵树理、孙梨的山西、陕西,尚且健在,尤其也敢说理解了路遥的作家汉子们,能够不吝“君临下界”,来启蒙一下我们这些根本不懂文学的生灵吧!

    附注:“我看路遥之死”一文见《大众日报》2003年5月2日第三版【丰收】栏目。
    2003年5月草,2014年5月和12月分别重整,2015年11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5#
    发表于 2016-6-23 14:32:08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一方不够资格说什么,更别说评什么。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一方认为它就是一部,几乎是路遥先生本人的经历记载,记得一位与路遥先生很熟悉的长者也是这样说过。既然是一个人的经历,无需有那么多的说法。既然只是喜爱文字,更无需去这样那样地评判。喜欢便是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6#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9:55:09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1月21日 周五
    晚观电影录像回来,直觉阵痛撩拨心胸。艺术对人的影响很难准确估量,一些人于社会动荡之中敢于冒生命危险,往往源于一些似乎难以上口的生活琐事和私心欲念。
    整个世界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处于各个阶段被各种思绪纠缠不清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量变到质变”之规律,若是一条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任何人正确使用这一规律,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得以确认。文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种种艺术存在于世,已逾千载,在其发展之中,每种艺术多处于感性认识之中,真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或说哲学化的部分,并不多见。如何实现这样一种上升,首先必须研讨成功的文人骚客,尤其那些一生创作不断并频繁产出佳作的各个人物的成就和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世界文坛的近代风貌,并不能说明人文艺术已经到达了顶点,但却足以说明这一文化领域的混沌和无序。马克思哲学充分肯定的社会和事物发展的三个规律,之所以还存在诸多困惑问题,就在于人类本身从视野、想象力和创作力上,有待于全面提高。
    近代哲学,以德国、印度、波斯和中国为代表,都缺陷于思辨的深奥、玄虚和混涩上面,尽管东西方的人们,从这些哲学思辨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启发和实践才干,但对于其中没能明确获得的东西,在其盲目效仿之中,甚至把已经获得的也抹杀掉了。由此,那些意欲帮助世俗人心走向光明的善良人士,或所谓“知识分子”,在其个人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反反复复磨练中,不单是一再消耗着时光和生命,而且苦于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们都过上辛福美满的理想生活。
    以往的哲学,由于受社会环境、生产条件和思维程度的限制,即便热衷各种学说和理念的人们,也难免深陷悲观和消极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未来能否建立乐观向上的哲学体系和生活气息,却是一个仅有上帝知道答案的问题,对于处于这一问题思考中人们,许许多多,不过一味固守着一份神圣的单纯,或早逝或自戕于现实困扰与混沌之中!

    ---在她痛不欲生的时候,却产生出来一个新的生命。这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在智慧的培养下,必将成为一个令她发自肺腑并感觉无比欣慰的尤物。

    1986年11月25日 周二
    昨晚,见《中国青年报》关于大连工学院几起大学生退学报道。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虽不难理解,但解说清楚深层原因,却不容易。
    对比自己前时所作所为,当下青年,特别是置身现今校园内,自我矛盾性心理折磨一般不容易被社会理解,而率性作为后,个人所承受的压力,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若能坚持下去,并有示范效用,必定凤毛麟角。
    单就个人一生而言,从生存利益出发,必须有制度上对每一个人的合法地位和权力保障。因为当一个人为生存工作或服务之中,即便首先是利己性,同时也一定会是利于社会需求和需要,否则,其人其行为勾当,就是违法犯罪吧。所以,利己和利他不是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共生共存才是正道。若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职务和工作上的权限,却损害群体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尤其这种损害是反人道、反正义的,应该引起公众的群起愤慨和主动反击;若这一切能够成为常态运行,一是民众的觉醒,二是立法机构完善,三是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督促。
    一个人如果完全概念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以往和现今社会环境下根本无法生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文句和人为思辨中刻意强调和宣扬在这样一种不真实甚至明确无误的谎言和虚假。

    1986年11月25日 周二
    忍耐
    喜怒哀骂依然无所适从
    循着人间天上的思路
    迟疑行走
    却不知
    此身终将行往何处

    忍耐
    默默带着忏悔祈祷的愚妄
    朦胧着辉煌和欣慰
    在前方依稀招手

    偶然翻阅巴尔扎克的《不可思议的杰作》。过去虽曾经看过,却不能理解行文思议。而今,凝视思虑其中的一切,却感觉如此亲切!

    1986年29-30日夜
    有言中国人最为务实。眼下,因学习成绩落后,尤感惴惴不安, 督促自己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然而,每每课上课下始终学不进去。细细想来,进入大学后,学习退步,最关键问题,就是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对未来的生活前景,迟疑不决,每日头脑中说不清楚纠缠着一些什么性质的问题……总之,不能专心于眼前的功课。
    自进入大学以来,每学期无论功课多少,单就一本教材,大学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方式,实质上已经与“教书育人”毫不相干了。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带着学生们读一遍课本,再就是为了考试的目的,提纲挈领,把该门功课教学大纲上的重点内容,去繁就简,归纳成几条或几点罢了。无论是新带教的老师还是老教授们,不再用心关心学生们对某一专业科目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大小,更无须关心哪一个人究竟存在何样的一般生活知识抑或专业内容方面的困惑和疑虑问题,甚至学生们无须来听课,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注:大学期间,本年级教我们班的老师中,只有《医学英语》的陈曙昭老师,她一心一意只想提高学生们的英文听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面对医学院这样一种传授专业知识的方法方式,究竟如何应对昵?
    一者,首先在个人感情和心理上接受这种不是针对哪一个人的教学模式;二者,明确个人的学习目的,不要追求最终毕业的工作和专业方向的问题,眼睛紧盯着每学期每一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即可;第三,不光是对大学生,也是针对所有青年人,如果想明明白白活一生,不虚度年华,必须赶紧拿起书本或即刻投身现今生活中,不断解惑释疑,不要惧怕任何碰壁和挫折,找寻和明确自我的生活幻想和理想目标。
    青少年与中老年根本差异,在于务实精神上的“实质”根本不同。处于青少年时期,无论他们接受的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思想熏陶,仅仅置身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便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务实者,他们追求的理想模样,如果不是最时髦的偶像色 ,必定就是带有个性浪漫色 的任何自我梦想,甚至是一些旁人始终无法理解的稀奇古怪样式的激情言行。
    眼下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在一种“病态”情况下,而其“病”根就在于社会未来理想勾画方面。我们一贯宣扬和崇尚的优秀品格和伟大思想,的确是一种高尚人格,但在这样一种大肆鼓吹和推崇之中,却完全忽略了广大民众生活中在物质和精神上最一般需要/需求的理解、认同和尊重。所以,解放后一直到今天,在大庭广众之下,除了少数纯真率性的青少年外,大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为了一般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或需要,而去公开呼吁、辩解和争取。而青少年依其眼光、知识的单纯,完全可以接受并认同在世上一定充满了像教育宣传一样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而他们一旦脱离了家庭或校园或社会的监管束缚,并开始独立面对社会和去解决自己内心欲求的一般生活需要或高尚生活追求之际,即刻就会发现周围生活,甚至以往历的历史真相,完完全全和从小受到的教育熏陶和思想灌输,恍若隔世,甚至就是南辕北辙了。所以,如果是一个正走向成熟的青年人,其越是纯真善良,其越是坚信教育理想的高尚、尊贵和伟大,其越是不想屈从并苟且于环境周边无处不在的愚人私己和自欺欺人的泥沼之中,其将越发暴露出来“叛逆”的言行及其语周边同龄人截然不同的行径。
    社会进步确实就是向着完美发展的,但是,这种完美绝非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凡事物都必须达到极致完美、极致美好的状态或程度。尤其在“人性”或言“人品”方面,所谓“完美”一定不会是将所有人都同化为纯洁单一的一种模样格调。因为单从“对立统一规律”既可表明,人性之中的“恶”和“善”应该一样的多。所以,未来理想社会下,在物质和精神水平所达高度上,只是激发人们弃恶扬善,让每一个人自己改造自己,并成为一名对于自己和他人而言,都能够被接受,并都感觉比较适当的个人位置而已。

    1986年12月1日 周一
    夜读蒋子龙《收审记》,为作者天才般直觉感受和意境描绘,而叹服和思索之。
    于济南时,时常听到亲友们谈及工厂内部事情,有些故事听来感觉丑不可闻。然而,人们言论所及津津乐道,又显得无可奈何。作家即便是艺术创作,亦难免来自生平经历中间的一些耳闻目睹的影响痕迹,内行人一眼即可看穿其中的真假虚实。文学作品的层次性,或许就在于此。外行人看到的是一堆花里胡哨对自身感官刺激而来的幻想、喜悦或伤感,而对于思想生活的人而言,从中窥见世道人心的事实真相,汲取社会生存技巧经验,借鉴判断善恶对错的办法途径。

    1986年12月2日 周二
    灵感是什么?像是一种神谕,当她到来时,艺术家变得异乎寻常的敏感和悲悯,甚至浑身颤抖不已。美妙的遐想诱人陶醉,奇丽的语句脱口而出,挥洒纸上,一起构成了动情感人的绚烂篇章。灵感恰似沉溺恋情般的迷惑和张扬,让艺术者,即便仅仅就是一个人,毅然决然地纵横徜徉在天地云海之间,流连忘返,忘乎所以。届时,仿佛周边世界已经不复存在,自然秩序和人为惩罚,全然达不到令其沉静听命、俯首称臣的效力,即便此刻致其死命,一样坦然自处、超然故去。而这样一种姿态,却又成了庸人俗论的神秘。沉迷其中,昏然不醒的艺术者,是莫大幸运,真的有福了。因为一旦梦醒时分,除非有独夫的冷酷和尊严的灵活,否则,难以再有自在长存的处所。

    1986年12月3日 周三
    每年一次的总结,面对这一年不知道该去如何书写。此刻,泛泛一想,却已是哭笑不得!

    1986年12月4日 周四
    午,邻居赵姨出差来青岛,捎来暖瓶和食物。交谈之间,引出许多本想故意回避的话题。
    生活的路与其说是不断前行,毋宁讲是在一个地方层层回旋,伴随范围的逐渐扩大,在周边事物不断重复出现时,又不得不去面对,亦无法将其全部抹掉。
    人类活跃的舞台上,称得上悲剧情节的只有非自愿的死亡,其他异样的情感性悲伤和形体上摧残,都是生活不同经历而已,在其情节之中,只有演技上的成功与否,并无什么悲喜。

    1986年12月5日 周五
    人通过思辨周边事物,达到了解自身行进的地步,通过自我心态的变化,可推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尤其分析已经发生过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曾言社会进程的是在“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间轮转。这一论断是否正确,一个人的体验只能历经自我数十年生活后才能有所体会。而今,观展历史途径,相信这一观点的合理实在。虽然,类似观点也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但并不一定能为多数人理解和认知。

    1986年12月10日 周三
    始读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
    中学时,喜言其书,自持晓之野史,然未见其实质。今阅读之间,感其字形句意,并不陌生。粗阅数篇,感中文学习,若敢于舞文弄墨,荣登大雅之堂,必须有传统文字根底,此处的文字功底,“四书、五经”是一关,而刘勰之《文心雕龙》,则是入门者的捷径。如同《吕览》一样,此类书籍是了解华夏历史和运用汉语言的最佳工具书和理论资料。
    前日,课堂上老师言,与西洋文化比较,中国文学、哲学、音乐、诗歌等艺术的不发达,或说在生活之中的不显要,主要归咎于遗传因素和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性;另外,还指出来,中国几千年来,在各种学术的分类上,不单是不具体,而且缺乏“分类学”式的体系划分。
    即便上述揭示的问题都是事实,但是,涉及到中国人在“归纳、分类”思维上的深浅或粗细问题,其与生理和遗传之间究竟是何种联系和因果呢?我当时既没有听明白,而眼下也没有思想清楚!但是,针对上述所谓的差距,在我看来并非人种的问题,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一个民族在没有更为强大的外域民族和系统文化的冲击改造之下,很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行为的禁锢。正如一个人,如果没有生途经历之中,复杂多样的遭遇磨练,也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世间更深远更广博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刘勰于《征圣》一篇中,说道:“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的确,一个人若拥有完整人格姿态生活于世,由古至今,依然“无文不足以达”。受教育多年,关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一直以来不得要旨,今刘勰所说,一言以蔽之。

    1986年12月14日 周日
    国内报刊沉默数月,近来又见活跃。近年来,国内文化焦点问题逐渐升级,根本矛盾还是纠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是非所在。着眼国外,新中国之后,真正从国外引进的纯理论性东西,少之又少。从目前见到的西方学说,他们对于近三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总结、长远规划和创新发展上的学说性人物或派别,多数情况还是以过去的“成规”为本,而过去的那一老套现今已经很难说服世人了。
    国内文化动向,当下似乎反对传统文化一派占据上风。然而,吸取国外文化,若不能拿出来能够被大众心甘情愿接受的玩意儿,必定难见成效。依我之见,借鉴自民国至于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现象,中国社会若没有通俗文化的冲击和涉及到民众一般生活动因及其像“家庭维系、爱情、友谊”等诸如此类生活观念的动摇和转变,其它方面的刺激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
    晚观《中国青年报》几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文章,可见作者用过一番思考,但又让人感觉缺乏力量和高度。
    读罗素《中西文明比较》。模糊地感觉,许多明哲圣人经常通过论述某民族风俗的优劣,来归纳和评价其传统文化的来源及其发展倾向。其实,一切民族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究其文字形成及其形式变化而言,与其说是民俗习惯的共同成就,勿宁说是个性人为的努力结果。在引导人们的行为努力上,某一区域或民族的特有“文字”,尤其是书面上表达清楚、语意坚定、成文自然的字词文句,其给予人们的影响力,近乎上帝般的魅力和力量。而这样一种魅力和力量,是使一个人能够获得立体而可感的“信念/faith”的根本来源,进而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交流或表达之中,才敢于坚定自我信念而我行我素。
    信念/faith,尤其能够影响并改变多人的信念,更尤其是能够唤醒人们的觉悟、觉察和自我意识的信念,则是社会大动荡的开始。而且,这种开始一旦到来,在其结果上,却往往不合乎“信念”的规范,反而依从人性觉醒程度和优劣水平,充斥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之中。就是说,即便已经有了一种为人们能够认识的世界大同理想画面,而人类真正要去实现它,总会觉得像是梦幻一场,特别在现今则更是一场恶梦。

    1986年12月15日 周一
    很长时间了,白天和黑夜总是盘桓着童年经历,那时的地点和场景时常出现在梦境里。
    不敢畅快地言语行为,实质非为不敢而是不能!这种“不能够”究竟源于何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7#
    发表于 2016-7-4 16:52:32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学习,若敢于舞文弄墨,荣登大雅之堂,必须有传统文字根底”。有感克谐先生的此段。记得前面读过一篇文章,《国学,急需补上的功课》,很赞同那样的说法:“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

    梦里常出现儿时的故乡,可是那些经历从没有真正地再现过,不是不能,而是内心不愿。

    欢迎克谐先生回来,事情定是办完了。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17:37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7-4 16:52
    “中文学习,若敢于舞文弄墨,荣登大雅之堂,必须有传统文字根底”。有感克谐先生的此段。记得前面读过一篇 ...

    谢谢一方先生关注!
    出行滞留江南八天,期间大中小雨连绵,幸好在无锡和南京各有一个晴天,偷闲徜徉景区,获益匪浅!
    下面,还是尽快完结这个多年的负累吧!如此整理日记,其实令我格外心虑憔悴,最为尴尬的,就是不得不一次次再去面对那个曾经的自己……

    点评

    您客气了。知道您这样发文非常辛苦,一方就是有点怕着工程,前几年的文字都不愿意再去整理,想着就有些累。既然是日记,只要是输入了电脑,就这样吧,不用再去修改了。哈,一方偷懒可恨,还说出更可恨的话来。{:1_22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5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1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7-5 08:21 编辑

    1986年12月16日 周二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孰是孰非,其中用意都不十分明确。从《吕览》到《文心雕龙》,尤感国学文化的优美繁杂。在文化性论说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很难说是一些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人们在这里那儿争执不休。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自身文化修养和生活实践并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其对任何地域传统文化都会感到艰深,更不会知道其价值和意义的所在。然而,对于一个真正懂得文化并知其“文明”内涵之所在者,便能够从任何新旧文化中获得新的材料,并以此丰富自我思想,进而拓展思索及其学说的深度与广度。
    任何时候,一旦社会有了敢于大胆、公然宣称自我思考结论,并取得民众信赖者,社会才会走向实质性的繁荣和昌盛吧。

    1986年12月17日 周三
    上午解剖实验,提前回宿舍。心中似麻如絮,总觉得这些年来沉溺自我幻想和思索中,从未真正投身社会生活里,去发挥出自己力量,并获得相当的成就感。这一方面是受学习环境条件限制;另外,还是自己不愿意改头换面,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这也是目前为什么时常感到空虚、前途渺茫而无所侍从的根由。
    《吕览》言:一个人首先求助自己,然后再求助别人,进而若失去了自己,也就失去了他人。所以说,一人立世,首先应克服“依附意识”。由此,也可看出,在人身上“顺从环境和依附他人”的意识,应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所谓“完善自己”旨在挖掘自身潜力基础上,再去求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中的道理,一般人很难讲通,论其实质,最为深刻之处,如同看待前人先贤的生平事迹和言论著述一样,需要加入宿命或唯心的“天命论”思想。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启蒙式人物,究其在成长和成就上,必定是源于数百年来(尤为重要的是近百年社会变迁中)针对事实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产儿。
    眼下国内局面,根本上仍在强调集体意识,一直没能真正重视到具体每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像这种群体意识,若放在其他条件下,或许是非常好的社会环境,但在目前的中国,确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因而也可以说是陈腐和落伍的。在此评判“落伍”与否的依据,就在于能否推动社会的进步,亦在于广大民众是否感受到生活的舒心,更在于人们于各自工作、生活和学习上有无热情和希望等。
    就自我年龄上,内心总是泛起一种怅惘而抑郁的情怀,始终有一种左右找不到归宿的感伤和惆怅。或许这正是我们时代落伍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所受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上的劣根性所在。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生活固定和舒适安逸呢?如果人人都投身到已经知道“现实不完美”而且“未来依然不确定的”的社会生活之中,那么这种事实本身,反而能够刺激人们勇于去探寻和努力去创造更适合大众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吧。国内现今的文化风俗和大众思想,不是落后而是衰老,亦不是幼稚和单纯的问题,而是精明世故、另类无知和善于诡辩。西方文化,若比作一个蓬勃上进的小伙子,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博学多识而历经世态炎凉的老者。
    若产生新的文化氛围,未来必定是中西文化的结合,即便不是真正的结合,也必须要这样宣称。因为中西方单一的文化造成的当今世界,现实是杂乱无序,甚至是根本上对立。而统一的文明世界,必定有人类共同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信念,其必定有合乎人们意愿的理论化、系统化内容和形式。
    近暮,阅览室读《书林》。了解到几位本世纪初的文学和思想领域的艺术大师。一览他们生平,弗洛伊德最应被世人所称道。而此种断言,源于其个人的学术成就,对于社会文化进步意义上的大胆揭示和积极贡献。
    如果未来能够创造出来超越历史局限,培养出一些在作者自身及其人生轨迹上都堪称“完美而和谐”的人物,唯有在其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再加上几分巧思与机智的妙用才行。其实,像歌德本人,他是怀疑人类能够建立起美好信念的,尤其怀疑这种美好愿望的客观实现。但是,作为一位艺术家,特别是作为一名为人类整体或讲为了人之根本品行改观的服务者,其着眼点必须始终面向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他们各层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有信心和热情与他们一起走向未来。

    1986年12月21日 周日
    又临近考试,自进校以来,唯有今冬闲事最少。但在心理负担上,也没有感到格外轻松!
    “Face the word,step by step!”唯如此,别无其它选择。
    午,作德育功课,提笔却不甚愉快!似乎觉得人就应该投身到一种激烈、紧张和困苦的境地当中,放弃其它不切实际的想象,一味干起来和坚持下去,而且这种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愈是自私自利,也愈发简单易为。否则,真正用心于社会整体和周围环境的改变,仅是个人内在矛盾,必定令其优柔寡断和自我羁绊。如若能够消除这份顾虑,则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思想依据。

    1986年12月24日 周三
    上午,突然想到所谓“社会型狂热”,是指整个社会由于宣传引导或书籍影响,使大部分人陷入一种简单的思潮漩涡之中,而那些不善于否定和怀疑的人,尤其那些不敢于存有超脱性、极端化的思考者,于惯常固执、迟滞和盲随的行为模式之下,更容易出现“压抑愈久爆发愈烈”的冲动性症候。总之,整个社会和单个个人一样,都极其容易被摇摆不定的思想情感波动而飘忽。整体社会更多是由于人类一代接一代“出生与死亡”的更迭交替,而每一代新人由于个人教育或社会影响的不适当,都将造成整体社会出现像反复无常的动荡不安,正如一个人经常因为一念之差而胆大妄为,所导致的令其一生都无法解脱的噩梦般纠缠一样。

    1986年12月25日 周四
    年终将至,数九伊始。今晨,阳光格外明媚,说不清是心情所致,还是节气使然。
    昨夜和今晨,头脑格外清亮明晰,几个思虑凝重的问题,释然而解,自然带来了别样心境。
    考试将至,加之元旦,日子瞬息而去。回首本学期读书思学过程,可谓收获颇丰,撩开了许多知识领域的面纱,省去了必须依傍他人亲临指导的“千载难逢”之机会/机遇,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仅是这份颖悟的心境,足可以言快慰,亦可说是一名“辛运儿”了!
    假期间,有意读习《史记》和《文心雕龙》,复阅《吕览》。唯有对古书典籍有所省察,才有资格评头论足。

    1986年12月26日 周五
    读前面日记,才察觉出来自我头脑中时而会出现一些智巧的话语,而用文笔和语句表达出来后,有的也能达到恰切而优美的程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个人的收获。
    翻阅前面日记,冒出来这样一种认识:农民种田是为了生活下去,工人挣钱也为了在其环境中存在下去,而眼下我们考试,也是为了保持住这种学习环境条件,并为将来生活的更好而服务。无论将来干什么,即便当一名医生,仅是依仗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比一般未经此类教育者,论说学到的应是更文明的处世态度和行为规范,并能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再者,才是职业技巧和专业经验。过去这些年,我的学习情况,只能用这样一种教育理想,才能够用来解释和说明,我个人在学习成绩上,之所以“忽高忽低”或“停滞不前”或貌似“混日子”的原因和理由。

    1986年12月27日 周六
    我努力寻找真实的世界,尽管仍在怀疑自我的感受和认识,但我相信已经揭开了生活的面纱,我觉得未来生活应该比现在文字表现的更加美好!然而,现实周围景象,似乎逐步传达给我一种印象,仿佛总也找不到美妙可感的自我实在,除了自欺欺人的幻想之外,耳闻目见的一切依然飘忽不定,愈发信之,愈发疑之。

    1986年12月31日 周三
    夜已深,入岁末。
    近来,一直臆想总结一年的生活,然而,即便就在今天,依然只能是言不由衷!
    接近十二月份前后,全国各城市高校,一反常态的学潮四起。其形势应是解放以来,高校自发的最为猛烈和广泛者。人之情感和社会动荡之间的联系,确乎有一种非人情、人思、人志、人言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东西,更像是非人力所为的某种规律所导致。究其规律,又确乎超出一般常态,人若能顺其然,则可能有所作为,而逆之者必自焚也。而这其中能够顺其然而为者,即在于适可而止。
    此本日记,说来所写所记,虽充满忧虑、怀疑和恐惧,但其中有许多认识和想法,是以往所不能得到和达到的。
    细想毛主席逝世已经十年了,记得那时节的天真、质朴和极富幻想,再看眼下周围环境,不能不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但说依然简单而狭隘,亦不为过吧。
    静思片刻。猛然醒悟,过去十年间,自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异样,根本原因就在于“待人处事”中“特别认真”所致!
    毛泽东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是的,一个人在生活态度上的“特别认真”,所带来的结果会有正反两个方面。而在其每一个方面,所带给当事者的一样都是坦然的处事态度和应对办法;而这样一种当事人,不会因自我境遇的优劣得失而骄横或惊骇,经常会是执着于纵然说不出口的理由和信念,引导自我,解说自我。
    傅雷在其“家书”曾教导:人首选献身于事业,而不是爱情。弗洛伊德也讲:当爱情和科学俱来时,我不得不为科学起见,离弃爱情。然而,如此教诲虽有其个性才华和自我环境之下,确乎属于十分“明智、实惠和现实”的抉择,但对于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而言,最常见的不会是因为偏执爱情而摒弃科学,而是因为没有爱情,仅能在原始本能性冲动的压抑之下,或苦苦挣扎,或殚精竭虑于无聊的自我打扮或猥琐的个性幻想之中罢了。
    真正哲人的明智,真正圣贤的德才,绝不会仅仅是靠聆听或依从前人的教诲和警示,来为人处事,去省世明人。而他们更多的则是通过自身生活教训或置身危难之中,恰是由于自我的醒悟和认知,完全契合了前人话语,因而才有信心、勇气和毅力,公然再给予人们一些不同层次的教育、规范和引导而已。
    圣经上说: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或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圣贤道德之君。但是,这种理念之下,并不是让人们无需再去宣扬和追求善良而不再区别丑恶。恰恰相反,这是鼓励人们应该去大胆剖析自我,敢于修正言行,不断摒弃丑行恶念,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理想或直言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堪称“纯粹而高尚”之人。
    抄冯友兰先生送李泽厚答对以自警:“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60#
    发表于 2016-7-5 10:35:5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7-5 08:17
    谢谢一方先生关注!
    出行滞留江南八天,期间大中小雨连绵,幸好在无锡和南京各有一个晴天,偷闲徜徉景区 ...

    您客气了。知道您这样发文非常辛苦,一方就是有点怕着工程,前几年的文字都不愿意再去整理,想着就有些累。既然是日记,只要是输入了电脑,就这样吧,不用再去修改了。哈,一方偷懒可恨,还说出更可恨的话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9 09:14 , Processed in 0.1397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