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艺探讨】……《我的文学幻想》(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1#
    发表于 2016-8-4 09:05:11 | 只看该作者
    言多者的确有些招嫌,尤其是不得要领时。一方读先生文章有许多收获,但无法言得明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方还是明白这样的道理: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9: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4 09:25 编辑



    第十四章 我为何想到“写小说”



          大约十三、四岁时候,在邻居老师家里见到一本《悲惨世界》。因为该书前面的插图特别好看,邻居阿姨见我爱不释手,便对我说:“拿回家看吧!”
          除了在小学“批林、批孔、批宋江”时候,曾经偷偷地从我爸妈枕头底下拿出《水浒传》大致翻看过之外,上面所说的雨果《悲惨世界》应该是我亲手借来的第一个大部头的小说。
          青少年时期读书,尤其真正能够读进去的第一遍,在记忆上会特别深刻。小学时我曾见过的《水浒传》,应该有上下两册,因其是繁体字,当时大部分都没能不懂。那会儿,与其说是读书,不如直说是看图识古汉字。虽然,再也没有见到过那种明清时期绣像版本的《水浒传》,但当时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却给我以后能够深入读习此类作品,实实在在的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深刻启发。
          之所以在此说上面一段读《水浒传》的经历,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深埋我心底的自己闹得笑话。上小学读的那种绣像本《水浒传》,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有一个满脸长胡子的黑大汉背着母亲走山路,他放下母亲去找吃的,等回来时母亲却被老虎吃了,他一气之下追到山洞里,把一窝老虎都杀了。上小学那会儿,连环画书(我们这里叫“小儿书”)已有很多,但当时我们家里根本没有闲钱用于这种消费。所以,我都是直接到一个跟着我玩的低两级小朋友家里去看。这个小朋友的父亲是上海人,并在大学里工作,而他母亲和我父亲是同事。作为邻居,但不在一排平房的他家里有着特别多的小儿书,多到像那会儿随处可见的“柳条包”大小一木箱子,而且还要多些。也就是在他家里,那个年代凡“小儿书”上的古今中外文史知识,我基本一览无遗。正因为如此,可能在他家里看过连环画《三国演义》后,我总以为原先《水浒传》上见过的那个母亲被老虎吃了的黑大汉,应该就是张飞。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脑子里总也转不过这个弯子,甚至高中读小说《三国演义》时还专门用心在里面找寻过是否有张飞和他母亲的故事。
          回头再说我从邻居借来的《悲惨世界》吧。虽然只是由于插图借来的一本书,但在这一次阅读中,我却进入了文字描绘的外部世界里,并把其中人物名字都记得特别牢靠,如:冉阿让、柯赛特、芳汀、沙威。再者,就是其中那长篇幅极其细致的战争场景描写,后来才更加清楚了,那就是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大概就在读罢第一次亲自借来一部厚厚的小说时,才弄明白原来自己直接读的是该书第二部。于是,就又去邻居家里借来了前一部,从中才晓得了冉阿让如何进出监狱等其他情节故事。当时自认为这部书就算完了,大约在二十岁前后,在电影院看进口影片《悲惨世界》时,才知道后面还有好长一段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机才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类似《卡斯特桥市长》《雾都孤儿》《安娜卡列琳娜》等等在我刚上高中读的《别林斯基选集》中似乎提及的一些西方文学名著,经过影视屏幕直观形象化演绎后,也更加深了我对它们的理解、认识、痴迷与热爱。于是,又开始搜罗西方小说名著,随后是读西方名人传记,进而开始接触他们的诗、文学评论以及美学、哲学、历史等各种各样随时代演进凡能够借到或买得起的东西方典籍。
          也就是在上述过程中,却说不清楚具体的年月日,总之在我头脑中经常勾画出来或说是浮现一些自认为类似小说样的故事情节。时光落在1994年前后,由于老家农村一位远房亲戚,因大学毕业找我父亲安排工作,借着这一话题,我才完成了很短的一篇小小说,并且寄给了报社,至于结果,甚至连回执都没有见到。而在那段时间内,正赶上单位病房改造和家里住房调整,以至于那篇处女作底稿都不知扔在那儿了。
          其实,就文学写作而言,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我真心觉得只有“小说”能够借助字词、文句、篇幅、故事情节和思想论说等诸多方面优势条件,也最能够较完整地表现作者时常担心没有表达清楚而被旁人误解了的艺术精神和文学思想。但是,就我自己而言,虽有一些冠名“小说”或“小小说”名目的文章,而我自己也最清楚,却始终没有信心、耐住秉性、细致精到的遵循“小说”诸多要素来完成它们,经常都是开了头或没有结果或草草收场了。
          自2002年初投身网络,到了2003年前后,我一下子张贴了至少四五篇“小说”。然而,仅就那几个冠名“小说”的虚拟情节和故事内容,有时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其究竟源于生活见闻啊?还是单纯凭空想象抑或就是透视周围环境后的主观臆造呢?总之,它们确实就是那么一种样子,无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我都很愿意聆听不同见解和批评。
    2014年6月据2003-09-10《霍普论坛》“克谐/kexie”小说《杀人机器》跟帖整理。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0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1 16:21 编辑



    第十五章 读“自传”兴趣及其他



          闲暇书写间,偶而涉及“文如其人”话题。在这一话题之下,不知别人如何感受,在我自己则是诚惶诚恐,私下里虽与朋友偶或触及和侃谈,但在书面上尽可能回避之,一般都不会畅所欲言、率性感慨,即便有过就事论事,也仅是掀开事实一角,任由观众或读者去感受和评说而已。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姿态和心理,不得不说根源于学生时期如饥似渴而又囫囵吞枣地泛泛读书中间的一份直觉、明察和惊醒。那么,这样一份其实属于担心和后怕的觉悟究竟因何而来呢?
          自初、高中喜好读闲书以来,一直比较专注古今中外的名家传记,而这其中更偏爱的应该是“真正的《自传》”。为什么还特意表明是“真正的《自传》”呢?因为在今天,凡国内出版的“自传”性作品,虽没有确凿统计,但自觉无论从作者还是涉及具体人物方面,凡外国人远多于中国人,并且这里面论说“外国”名人大家的传记,一般都会是翻译或转译而来,其中真正是作者母语原作者,且不言我个人能否看懂,但在国内一般也不容易找到。所以,想当年在我找寻“真正的《自传》”的欲望驱使下,于走出大学校园之前,凡能够叫出名字来的人物作品,尤其属于华夏人种者,亦不管其是否标题“自传”名目,但只要隶属于作者个性化的读书心得、闲暇随笔或日记、采风、笔录、偶拾、随访等等。总之,只要不是一些人物得以“成名成家”之作品,反而都令我更加愿意用心研读。究其这般其目,就是臆想从中探寻某一人物之所以成才做人及其之所以被社会议论评说的根由和原委。正是在如此读书自学当中,才切实感受到,凡涉及中国“文人”的悲哀,或面对文人骚客常有的悲催命运,最让我始终不能释然忘怀者,大概经常会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困惑和难题。
          一、作为生于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只要喜欢读书,尤其沾染上“文学爱好”“文艺青年”“文化愤青”习气者,都难免会有被“鲁迅文学”熏陶过的情节和行踪。然而,恰恰在鲁迅文学的读习中,如果读得进去,而又能走得出来,且还能够从华夏文明和世界文学角度上去审视鲁迅先生其人其书时,像这样的读书思学者都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社会脊梁”认知、“韧”的战斗精神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社会态度,如果不敢说完全等同与叔本华、尼采式的源自希腊、古罗马文化体系超人理念和悲剧美学的话,一般也会由衷赞叹鲁迅先生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社会进步及其文化发展上的真相本质,尤其针于华夏人文社会中类似“欺瞒”“蒙骗”“欺人”“自欺”一样的痼疾、流毒和顽症,都切实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剖析和无情鞭挞。所以说,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已经或还将会有多少闲言碎语,或直言或暗示鲁迅先生偏执的个性、讥嘲的口吻和尖刻的笔触,但是,伴随中国民众和汉文明全球化普及与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去认同和评价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时代巨人的地位和风范。然而,也就是在这样一位中国伟人的杂文中间,却依然不时地散发出来“人怕出名猪怕壮”“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之类司空见惯的感慨和喟叹。像鲁迅先生如此这般的叹息声音,在其貌似街头巷尾、饭后茶余之凡夫俗子、姑婆婶嫂特爱“杂咀稗说”一样的表象下面,却拥有着值得每一位意欲“行文立言”者,不得不去正视、思辨和敬畏的因果渊源。
          二、“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益寿延年”则为人性常态,也是人类走向社会化和文明化的自然愿望及其美好追求。时下,网络上常看到“不作死不会死”或“不作死不早死”的现象和事实,以及亘古至今,时常纠结在“思难行易”或“思易行难”上的思辨故事。这其中所透漏出来的应是“人生苦短”的芸芸众生,在急切探究并努力实现自我愿望及其社会理想征途上的形影和痕迹。也正是在这样一些相似而绝不雷同的形影和痕迹之中,有一个号称“思想家”“文学家”“作家”的群落,在他们给予人类极大的超越了动物本能上快乐与幸福的满足之后,也被人类社会动态地去颂扬、传承和敬奉。然而,在这期间人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就在流传下来的每一首优美旋律的人文作品上面,历历在目的不都是荣耀和光环,更多的却是人文创作者,或隐姓埋名不知行踪,或穷困潦倒被遭残害,或张狂疯癫令人悲哀等等诸如此类导致了短命、早亡或言“夭折”事象,所换来的血泪符号。于是,或许有人许禁不住要追问,起码让我自己也一直困惑不解的是:像这样一类一群一个又一个堪称人类的佼佼者,为什么他们如此敏感的灵性、温情的目光和锐利的思想,却让他们无法摆脱“流星”般的宿命呢?鸟瞰人世间如此之多“命运多舛”的文化楷模和艺术榜样者,究竟让世人应该因此去欢喜还是悲哀啊?!
          三、在华夏文明的道德文化里面,有一个“文人”话题,虽然一直“时隐时现”着,却从没有真正“消停”过。至于这一话题/口实,暂且不论在其它行当业界里的“功过、是非、得失”情状,单是针对人文艺术领域而言,所谓“文人无德”“醇酒妇人”,确乎向来为国人所诟病。
          什么是“文人无德”?
          何为“醇酒妇人”呢?
          即便在当下,如果单凭《现代汉语词典》或网络搜索上的相关内容,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探究到这一话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尚若追溯民国之前的封建时代,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内,只要揭开“男尊女卑”或“男权主义”思想的实质,也就决定了即便在今天也没有多大必要再去照抄或摆弄在那些年代里面,从市井小人到圣贤大德,关于这一“文人”话题的堂皇言论及其滑稽行为了。倒是在民国前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十年前的大约半个世纪中间,尤其是深受“五四文化”思潮影响的那一拨人,在他们的著述或札记里面,关于这一“文人”话题,却能够发现诸多的比较客观而实在且十分超脱和格外坦荡的言论或阐述。对此,我自己确实没有任何另类的高见和思为。之所以在此提出这一问题,旨在期待国内能够延续民国时代的新文化精神,进而去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人格健全、性情完整的俊男靓女之人类品质,而非满眼招摇着类似“伪娘”“女汉子”样子的倩影风姿。
          本文标题赫然写着《读“自传”兴趣及其他》,却是依“文如其人”开头,即刻谈到一份读“自传”类书籍的臆求,再扯出了上面三个“文人”方面的话题。如此“思维奔逸”样子的书写和漫谈,其目的究竟何在呢?
          子曰:名不正,言不顺,立不久,行不远。
          自“二战”以来,且不言东方、西方或孰国孰民,基本上一概貌似高喊着这样那样“自以为是”的社会主义和人类理想。但事实上,究其社会世态和文化事象之本质,却并没有谁真正超越“存在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率性、本真、务实”之本质。所以,在人文世界里,“媚俗”就是时尚,而“文学不再高姿态”成了潮流。由此学说和理念之下的地球上,单言近一个多世纪,无论物质生活上贫瘠抑或富裕,亦不管科技如何迅猛发展与日新月异,全人类之精神风貌中“颓废、浮夸、脆弱、腐化”之景象,却在愈演愈烈!真格应了这样一句诗词或歌意:“我不知道风向哪儿吹?”
          话到此,我耳畔回荡起曾经的一位网友在网站留言薄上,当彼此坦露出来诸多杞人忧天般的愤懑、忧郁和疑惑之后,其实在年龄上相差不了多少的他,经常会在最后附上一句:“克谐兄您有何高见?”
          面对本文引伸出来的上述话题,若要说出我个人的想法,其实也就只有一个,即:返璞归真。
          眼下APEC年会一时冲淡了国内关于“文艺方向”上的思辨。无论中国当下势头乍起的“文艺季风”吹向何方,也不妨直言预判:离开了巴金先生临终之际还在念念不忘、絮絮叨叨的“说真话、反封建”之遗言,再看中国人文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管其实质上是否属于“纯文艺”或“御用文艺”,亦无论其德行格调是否归入“媚俗”“抱洋人臭脚”等世纪文风,都注定不可能迎来“华夏文明复兴”的新时代浪潮。
          最后,返回到本文主题,不妨粘贴一段我自已近十多年来特别心仪的一位中国人的“自传”片段。其旨在说明在我个人理解程度上,究竟何为“行文书话”中的“真情实感”吧。
          “……洪者,君之弟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於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年十六,始读《教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能通。但贪广览,於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既性暗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惑。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其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
          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亦计此辈,率是为人用之,事同出身,情无急以此自劳役,不如省子书之有益,遂又废焉。案《别录》《艺文志》,众有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而魏代以来,群文滋长,倍於往者,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江表书籍,通同不具,昔欲诣京师索奇异,而正值大乱,半道而还,每自叹恨。今齿近不惑,素志衰颓,但念损之又损为乎无为,偶耕薮泽,苟存性命耳。博涉之业,於是日沮矣……”(摘自晋•葛洪撰《抱朴子外篇[自叙卷第五十]》见于汉典网/汉典古籍/道家。依自意重拟标点。)
    2014年11月13日草于济南。2016年8月整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4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4 16:55 编辑



    第十六章 工作经历之一瞥



          五年医学院教育及其大学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无论从阳历还是阴历上算起,此刻此岁,年过半百已是名副其实。尽管说不清楚“大学同学相识三十年聚会”是由谁倡议,但自年初筹备到一周前在济南结束,确实凝结了我许多想法和情怀。于这次聚会前后,仅我自己曾经反复沉思:“究竟为何热衷这次聚会?”“真的像自己表白的那样是怀旧和伤感衰老了吗?”
          聚会后一周多时间里,国内外同学们通过微信感慨三十年后彼此的变化,特别是有人开始计划且积极报名五年后可能到国外相聚的热情姿态,让我欣慰之余,愈发浮想联翩起来。
          1989年7月在青岛黄台路礼堂的毕业典礼上,原本以为在会后同学之间可能通报一声彼此分配去向。然而,随着曲终会散,拿到毕业报到证的左邻右舍,即刻人去楼空,不见了踪影。
          我自己因为父亲社会关系,从名额计划到具体单位都事先敲定,仅为了当时女友(现妻子)分配上的意外差错,而耽搁了一周,随后便报到上班去了。
          国内凡服从分配的八九届大学毕业生,都是带着“帽子”进入工作单位。以往新职工三天的岗前教育培训,从我们开始便改成了十天或七天。在最后一日院领导要求畅谈各自认识时,一段沉默后,我主动表态并说明了自身经历和感受。事后,一块儿分配来的同事,悄悄问我:“你当过班干部是吧?你还真敢说!”
          工作后不到半年时间里,有两件事情至今还是我经常和新来的毕业生或同事们笑谈的话题。一个是当时七八级的师姐(九十年代初离职去了加拿大),她说:“岗前培训是不是给你们讲服务宗旨、提高医疗技术、专业分科和未来规划啊?我们来时就这一套,现在还是老样子……”;再者,则是另外一位离休的老同志,他每周仅有一次来病区里查房。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些在战争年代“土法上马”样式的急救医疗措施,而其经验之谈,虽不符合医疗操作规范,却又是一些极其有效的“治病救命”应急措施。他曾经亲口对我说过:“年轻人参加工作,先要把棱角磨圆了,然后掉进油缸里,等变得又圆又滑后,就成老同志了。”
          大约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周围的同学和同事陆续离职走向医疗药品及其器械或社会保险等行业。当时一位一同进单位的其他院校同事,辞职前和我面谈。他直言不讳地冲我说:“在这个单位里,你顶多干到科主任,即挣不到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你觉得还有意思吗?”
          刚迈进二十一世纪门槛,我稀里糊涂地被从内科普通主治医师调入医院行政科室任副职。院领导找我谈话中,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配合好科主任工作,个人的任何建议、意见和想法,等到一年以后再说……”新岗位工作一周后,我的一个二十岁出头即干行政领导且已享受副厅级待遇的朋友,路上见面张口问我在新岗位有何感受。我随口回答:“副科想干正科,正科想晋升副处,而副处想当正处……”的确,从事行政工作一年后一直到当上了科主任,我也没有再谈医院建设性的个人计划或内心建议,仅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地应急处理着从不间断的日常事物,也由此变得心浮气躁、得过且过,并转而忙里偷闲地鼓捣起了“网络书写”。
          十年医院行政管理和近五年省内特殊业务负责的工作经历,并没有根本改变我由学生时期形成的一些生活观念和性格情调。大约一年前,虽不全是个人愿望,但确实又是在自我抉择下,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又回到了医疗临床一线中。面对明显不思进取的工作轨迹,除了我妻子和个别朋友外,连我父母都显然没能接受我的处境。母亲见我不再像过去一天两顿饭基本不在家里并且不再频繁出差,而变得一天天特别规律的进出家门时,经常看着我的脸色劝我:“这么好的菜,你喝点酒吧。”而我的一位工人老大哥,更是有事没事到我十分僻静的新岗位上,近似棒喝地骂道:“你傻X吗?钱多了咬手吗?有钱买啥吃不香啊……”
          立冬后,面临即将纷至沓来的圣诞节、元旦和春节,甲午年就要画上句号了。回首这一年大部分时光和部分作为,我愈发坚信并坦然地畅言,去年此季选择是我生活中最为明智而成功的一次。其实,就写作而言,“文以载道”本该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的,如果执意说“有”,其中的芥蒂和纷争只能出在那个“道”上。而“文如其人”貌似如同“文以载道”一样也有同样的说法和问题,但事实上,“文如其人”却要更加复杂一些。单就年龄而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岁头上,书文立论阐述,除了在逻辑性和严谨程度方面会有一些明显差距外,所谓一家之言,而且这里所“言”,并非一定都要是系统理论或严谨学说,却一定要是真情实感的个性品格话语。单就“真情实感”的言辞话语,“年龄”绝对不是判断其“对错”的标准和依据。但是,在不健康的社会里却有一种更加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谓的“老成持重”不过就是变得“油腔滑调”,或在措辞文句甚至整个文书内容和方式上,也就是更会用“曲笔”“映射”“隐喻”的笔调和策略了。而此种人情格调,尽管有其诸多方面的压力和理由使然,但让外行人来看,与其说是在唤醒人性的认知和觉悟,毋宁说是为了显示其个性思想文化“懂事”的水平达到了何等程度,进而可以赢得某些同好,尤其是权势人物的赏识。至于其中,有时会随之而来的“名利色权”之利益,其作者究竟是如何对待的呢?在此等层面上的个人表演,有史以来却才是吐沫星子特多的地方,也是“文如其人”经常是即难以自圆其说,亦不好盖棺定论的门槛。
          近来,APEC会议的光辉虽然冲淡了暮色下的雾霾,但我自己依然没有出门散步的兴致,更乐意于夜间洗漱前举举哑铃,权当应付媳妇要求减肥的健身。随后,便翻看着《西游记》,静候瞌睡虫一步步占领阵地。不过,仅是如此读来读去,总也忍不住一次次回过头来寻找到书中如下词句,暗自品咂琢磨起来: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近两日,市内单双号限行,每日交替换车送媳妇上班的路上,面对她总是“最近又写什么了?”的询问,才意识到自我实际上还没有摆脱大学同学“聚会”的情节纠结,内心依然堵着一些东西迟疑不决、欲言又止。于是,不妨真格像医生一样,从今以后拿起“柳叶刀”从解剖自身开始吧。
    2014年11月11日草。2016年8月整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6:10: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幻想”系列,就此搁笔。

    当初,虽曾经想把这一方面话题,规整在一起,大约六七万字,刚好可以凑足一本书的字数。但近来,也就是在重新整理期间,打消了原先念头,筹划把在“四季歌文学社”中出现过的“杂咀稗说”“自言自语”和这个“幻想”一起,辑本在一个名目《杂咀稗说》之下,且不管能否符合出版要求,暂且尽快再修饰一番,省的一旦闲下来,节外生枝!

    关于这个“文学幻想”,已经没有什么再需要刻意挑明的心意了。最后,特别感谢本版的一方、老党和伊人轻舞诸君的关注和评议!也真诚感谢本社区网站同好们的理解和支持!预祝本社区文学事业越办越好、欣欣向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6#
    发表于 2016-8-6 19:03:43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这一说明,一方也有些明白,那就不多说什么了。感谢先生对本社区尤其是本栏目的支持,祝福先生一切如意。代问好您的家人。一方和同仁们,在此恭候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6-8-8 16:36:50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老师佳作,又已过去数日。伊人真的跟不上您的节奏了,篇篇内容丰富,笔力不俗,全都透着您潜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先生可堪称是位智者。有幸结识先生,是我的荣幸。有幸读您的文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辛苦了,问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6-22 09:17
  • 签到天数: 261 天

    [LV.8]以坛为家I

    48#
    发表于 2020-5-1 09:59:57 | 只看该作者
    杰作。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1 23:53 , Processed in 0.0900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