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7 16:40 编辑
第十二章网络行踪
“哎,BBS是什么意思啊?”下班路上,我悄声地问微机房的一位同事。
“就是网络论坛。”他回答后,接着问我:“怎么想起这事啦!”
“哦,随便问问,我刚上网,有些不明白。”我敷衍着说道。
那是两年前冬天的事情。电脑买进家门一年多了,除了偶尔用它打点资料或是写写日记之外,再就是陪着孩子玩玩计算机游戏。因为经常听周边同事叹息在网上聊天和玩游戏会影响孩子学习,而报刊中相关上网的负面报道,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尽管宽带线头已牵到家门口上,电信业务员多次登门宣传上网好处和优惠条件,但我自己却没有一点在家里上网的想法和念头。
我家还上小学的孩子有时回来说,语文老师要求上网查找所学课文的背景资料,而且她不时还会拿来同学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好的文字,向我灌输上网的实用价值。又因为面临职称晋升,单位下通知说,以后必须通过计算机考试才有资格评职称,并强调相关政策条款都可以到网上查阅。于是,我才下定决心,并着手交费上网了。
从上网到落足网络论坛,我个人经历了这样三部曲。第一步就是忙活着注册电子邮箱和挖空心思取网名,当有了网名和邮箱后,下一步自然是经不住诱惑,寻觅和浏览五花八门的网站;再后来,便是顺理成章地看影像、打牌和聊天了。
可能是年龄、职业和个性的缘故吧,唯有网上才容易见到的一些像“淫奢画面、争强好胜、插科打诨或奇谈怪论”等页面,确实勾不起我持久兴致。于是,便由察看新闻,再到浏览古文经典,直至从中发现了可以转帖发文的论坛(BBS)。
其实,本文开头一段对话,并非是我矫情姿态的造作,而是最初见到网络论坛时,自我一种新奇急切心情的真实写照。因为在此以往,单从生活周围所接触的报刊影视上面以及曾和已经上网的同事朋友交流之中,或许仅是我个人没有特别留意,但是,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个人宣扬或鼓噪相关网络论坛上的信息或看法。
自从知道了网络论坛后,大约不到两个月的功夫,我在近十个诗歌、文学、哲学和社会话题性质论坛上,尝试着发帖文,应有数十篇之多。由此,我逐渐熟悉了一些论坛规则和不同论坛的格调与定位,更尤其为了我自己还能在有生之年,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存有这样一番天地,而禁不住纳罕、惊奇和兴奋不已了。于是,我开始调整生活心态,并着手准备矫正、设计和实施一些以往私下里时常有过的盘算和妄想了。
为什么“网龄”只有半年多时间,而我个人却被地域和背景完全不同的四家文化网站邀请担任斑竹呢?又为什么在经常遭到网站关闭以及文章或网页被删帖、被屏蔽甚至遭到人身攻击等令自我心情特别不爽和极端愤懑境遇下,而依旧徜徉其上而不轻言放弃呢?因为,在我看来,网络论坛不仅仅像电视、传呼、手机等家用电器一样,是用于联系社会、交流生活的一般信息工具,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另一个用来展示个性梦想和人生追求的社会大舞台。
论说我自己,因为学生时代喜欢阅读闲书,特别是“文、史、哲”之类名著典籍,只要能够借得到或买得起的一览无遗。在小学时,学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日记,但那会儿写日记如同家庭作业一样,都要上交老师批阅。其实,一直到了初中三年级即将考高中之际,我才开始自苦自乐地间断书写若“心灵鸡汤”般的私密日记。我的医学院五年时光,全部集中在八十年代之内,而“八十年代”又被视为新中国“知识爆炸”的岁月。是啊!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内“左倾”幻想的破灭,“文革”流毒的清算,闭门锁国的不能,改革开放的激进,都使新中国在整个八十年代中间变成了绝非“打开窗户难免放进几个苍蝇”的社会精神风貌,而是一种如同在笼中经久禁锢或于此孵化出来的小鸟,当飞向蓝天、海洋、旷野、森林、山峦之初,鸟瞰六合八荒之中瞬间万变而姹紫嫣红的世相万千,令其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之下,更使其惊慌失措、忐忑不安甚至辨不清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的个性生活场景!
于情窦初开、激情似火的青春期,当爱情降临之际,尚若一个人还不能或不敢甚至还没学会用曲意奉承、献金赠银或放荡行骸来应对应答时,她或他尚若还有一点舞文弄墨的潜能或素质,通常一定会去率性模仿或随心所欲地借助诗歌、散文或小说的文字形式,来抒发胸襟、坦荡情愫、展示壮志。大学时节,伴随读诗、爱诗、写诗的潮流和季风,曾经唆使我鼓足勇气往某诗刊投过稿,当回信要求付费发表时,却激起了我个人的异常愤慨、极端郁闷和十分不解,因而嗤之以鼻,且弊帚自珍。跨入九十年代,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依旧自娱自乐写下了一些读书感悟、闲暇随笔,甚至自我冠名小说的东西。大约十年前,尝试着又把苦心杜撰的一篇小说投寄报刊,但结局却是石沉大海。也就是这样点滴的写作经历,寂灭了自我“文学幻想”,并让我不再奢望去公开那份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般的业余臆念和个性狂妄了。
今天,当网络话语越来越多地充实于报刊、影视、书籍等传统媒体之中,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天地还不能堪承社会媒体和文化主流的大任,它还有更多的潜能和优势尚没有拓展开发出来,更急切需要社会团体及无数个人必须“无私”奉献似地去呵护发展和辛勤耕耘。因为,如同任何新天地一样,这里因纷繁而杂芜,因自由无序而浅薄浮躁;因习惯思维和传统文化的藩篱,而跌宕起伏和举步艰难……但是,这儿大舞台框架已经搭起,进一步完善和更精 的表演,已经翘首可见,并指日可待了。
如果说对现今网络论坛上会有什么个人要求和个性奢望的话,那还是引用我个人在某家论坛作为斑竹时的一种看法,来结束这篇征文吧:
“真诚希望有上述同感的朋友和与上述认识相左的贵宾,来此处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在宽容和理性氛围下,探求自以为是问题,争执不同管见是非。吾(kexie/克谐)相信这儿没有偶像的崇拜屈从;没有自封、公认或拿学历/学位来证明的权势傲慢;没有党派、小团体中惯常攀龙附凤、唯利是图的要求与压力;没有富贵尊卑、地域背景的偏袒和维护。唯寄托未来事实,去见证其中得失功过,唯渴望进步文明,来评判究竟孰更接近真相和真理。”
2004年7月11日首发于《西陆文学芳草论坛》“我与网络”征文。2014年整。2016年8月17日修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