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仁者道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9-13 15:46
  • 签到天数: 117 天

    [LV.6]常住居民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平羌老克 于 2014-9-1 16:40 编辑

                 仁者道生
                                -----怀念恩师杜道生
        今年9月10日,是杜道生老师周年忌日。
        杜老师是我们乐山人,读过四川大学、辅仁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我考取川师前,就听说过他,我母亲、大舅、四舅、五舅、六舅都曾是他的学生,他们的评价中都有:博学、幽默、平易近人。
        1978年,我就读川师大时,杜老师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他有很多被他的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文革中他被强迫劳动,随身只带了本《新华字典》,利用空闲逐字研读,找出了其中一百六十多处错误,后来《新华字典》修订时全部做了更正他的北大学兄语言学大师王力的《古代汉语》编印前专门请他批评提意见,杜老师看过后提出的几十条修改意见,王力先生都基本采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总穿着一身中山装,提着竹篮去食堂打饭,遇到学生打招呼,他总是笑眯眯地点头回应,简直无法将他与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联系在一起
        上大三时,杜老师教我们的文字学,专题讲授《说文解字》,同学们无不惊叹他非凡的记忆力。讲义往讲桌上一放,看也不看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该书9353个汉字,他都能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他对《说文解字段注》大徐本烂熟于胸,某字在某页,许慎怎么说、段玉裁怎么讲,我们一对照,全都分毫不爽。第一堂课,他讲的是《说文解字·序》,课后作业,就是让我们背这篇序,第二堂课就抽背。至今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能背。
        1982年8月2日,毕业离校前夕,我和另一个同学去向杜老师辞行。第一次走进老师的家,那是一间由废弃办公室改造的宿舍,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还是厨房、客厅,墙壁上挂了不少纸包和布包。早就听说杜老师多次拒绝搬进教授楼,坚持独居陋室,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这般简陋。那天,我们在杜老师家很坐了一会,聆听他的教诲,他说我国的典籍博大精深,而它们得以流传,是因为有了汉字,弄懂汉字,才能读懂典籍,最近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用的是文言文,很多人读不懂,就是因为不懂汉字。他还说,对我国典籍的研究,清人无所不及,清代学者在训诂学上登峰造极,多少道理都讲到前头了,要多读古人的书,不要去凭空创立什么新说。告别时,杜老师欣然在我的留言册题词留念:“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题毕,他随手从架上抽出一册发黄的《中庸》,翻出原句为我解说大意,最后他说:“这里是说圣人之道,做学问也一样,修炼人品、积累知识,不可或缺。”
        毕业后,我曾三次回川师参加高考阅卷,都去看望过杜老师,他还是住在那里,只不过学校把相邻的一间废弃办公室也给了他,他请人在间壁开了个洞,就算是套间了。
        最后一次见到杜老师是2012年7月14日。那天是我们中文系七八级毕业三十周年同学会,我们请来所有健在的老师,在中心花园合影留念,此时100岁的杜老师已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他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应邀,在大家的簇拥下,由我们班当年的体育委员背到合影现场。老人显得格外兴奋,笑眯眯地不停点头回应着同学们的问候。
        去年,我是在报上知道老师仙世的。庚即,报上网上刊载了不少悼念文章,有他弟子们的,也有媒体的,弟子们文章中都是恭敬的称“老师、恩师、导师”,媒体都是冠以“国学泰斗、国学大师”,我想我的杜老师更喜欢的称谓是前者。当今社会学术界“泰斗、大师”泛滥,有时抄袭几篇论文就可换得这顶头衔。教我古典文学、如今在辞赋界很有名气张昌余老师就调侃过:少师、大师、老师,大师在老师之下,还是叫我老师吧。
        杜老师一生醉心学术尤其是他对汉字钟爱与守护无人能及。他是第二批简化汉字最坚决的反对者,他在课堂上提到此事,痛斥“文字改革委员会”几爷子割裂了汉字的传统文化内涵,是败家子。为了使汉字适应社会发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提出文明是“因文而明”,如果汉字赶不上科技文化的步伐,中华文化就会落伍,甚至断根,“若汉字不能传扬,中华文化亦随之而逝。”
        杜老师一生淡泊名利、谦逊低调。老师皓首穷经,笔耕不辍,在文字学、语言学、古文学、音韵学上虽登学术顶峰,却秉持先贤述而不作的学术操守,仅99岁那年在弟子们的坚持下,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他唯一的专著-----《论语新注新译》。在老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众多手稿中整理手书自费编印了几本著述,其中有《说文段注义例辑略》、《汉文字学常识》等,这些著述和他的所有手稿,在他生前全部送给了他的学生和亲友,还说这是“杜道生待证稿”。
        杜老师一生虑道忧统,安贫乐道。老师数次拒绝学校安排的新房,在那简陋小屋里潜心做学问,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2008年因身体原因,才搬去和家人一起居住。老师的薪俸定然不低,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布衣淡饭,最大的嗜好就是喝两口跟斗酒,抽两口叶子烟。老师曾说过:“我一生都在修养我的仁心,当你把这颗掌管七情六欲的人心,锻炼成喜怒哀乐不入与胸的时候,这颗心就是你的本心。”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就是杜老师磨练仁心的写照吧。
        杜老师一生从教,桃李天下,功在社稷。川师大五十年校庆时,他曾撰联曰:“东风鼓太和感他乳翠胎红巴蜀桃李齐灼灼;北面隆师道成此国梁家栋岷峨松柏自丸丸。”这不也是他从教一生的自况么。
        杜老师驾鹤西去了,在教师节那天。从此教师节于我又多了一份涵义。
    20130914_155430.jpg (29.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1 分钟前 上传




    来源: 仁者道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2 20:14 , Processed in 0.07653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