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风] 进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0:32: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8 11:35 编辑

周日进城去,沿街缓步行。
衣店数女子,当门笑相迎。
其中红发女,态度最敬恭。
敷面脂粉厚,袭人香气浓。
其貌殊不扬,其笑难比花。
笑虽不如花,口才令人诧。
夸物语滔滔,妙口若悬河。
意如友人真,情比亲人多。
旋又两人入,应是父与儿。
其父或农夫,衣劣又态疲。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低头眼含泪,其状怯还乖。
其父絮絮诉,土语辨言难。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吾欲出门去,女子强欲留。
夺门而离之,莫顾百般求。
果然好座城,珍奇尽可寻。
遍地雪是银,落叶皆黄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推荐
    发表于 2016-11-18 19:42:37 | 只看该作者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8 17:12
    剪烛西窗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在下最近较少写“古风”,确实想知道各位的真实感受,所以还是想请您多提 ...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面来说,古体都比近体容易。http://bbs.zhsc.net/thread-5335077-1-1.html
    但是也有一位诗友跟帖说:“如果单从技法上谈,肯定是近体诗更难一些。但是有法可依的,有现成模子可用的,现代人写起来相对容易。无法可依的,现代人写起来会不知所措。这就象很多人,成套的拳会打,一旦与人交手,就不知如何过招,被人揍得十分狼狈。
    他们两位说的都有道理。先生不妨参看。
    我自己写诗是先从近体下手的,先写七律,然后是五律、七绝、五绝,最后写古体。我觉得古体的难在于两点:
    一、没有了限制,弄不好就会出现大白话,与全篇不协调,败人胃口。
    二、因为篇幅长,如果章法不好,就不容易吸引人。这方面,我觉得先生这首还好,从头至尾都能吸引人读下去。
    从这两方面看,先生这首算是满好的。如果说不足,我粗浅的感觉是末尾几句:果然好座城,珍奇尽可寻。遍地雪是银,落叶皆黄金。含蓄是够了,但是对于亲情的缺失似乎还可以点一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20:33: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8 20:34 编辑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9:42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 ...

    非常感谢您真挚的惠评!这也正是在下看重您的意见的原因!实际上,对于自己拙作的情况,在下当然也会有一个基本判断,然而,大家的真实看法究竟是怎样的,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自己的想法是否较为成功地表达了出来。很多网络上的评论,问题也在这里,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评价是不一致的,有时候差别会很大。当然,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能反应很多问题。在下觉得评论还是客观为好,您客观地讲出您的真实感受,态度上就是贡献了您的真诚,而且,那样的评论,才会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对于作者的判断真正会有所帮助。至于写作方法问题,各人觉得怎样合适就可以了。对于这个拙作的后面的部分,实际上在下本来还有别的想法,经过您的指正,在下会认真考虑修改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8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先生的诗,生活气息浓厚,娓娓道来,写出了市井生活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1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6:16
    喜欢先生的诗,生活气息浓厚,娓娓道来,写出了市井生活的无奈。

    剪烛西窗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在下最近较少写“古风”,确实想知道各位的真实感受,所以还是想请您多提意见

    点评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面来说,古体都比近体容易。http://bbs.zhsc.net/thread-5335077-1-1.html 但是也有一位诗友跟帖说:“如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8 1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21:38: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9:42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 ...

    又看了两遍,觉得在文字上还需要改进

    点评

    下面晓风老师的意见有道理。我很尊重您,因为您的作品贴近生活,而且您很谦虚又实事求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9 0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6-11-18 23: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11-18 23:21 编辑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低头眼含泪,其状怯还乖。
    其父絮絮诉,土语辨言难。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个见:这女人就算再可恶,她对孩儿与丈夫的态度,总会有所区别的吧?前一“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最好能改下。“果然好座城”用语也太现代了些。
    又:诗中有故事。欣赏。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4 17:27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8#
    发表于 2016-11-19 00:17:41 | 只看该作者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8 21:38
    又看了两遍,觉得在文字上还需要改进

    下面晓风老师的意见有道理。我很尊重您,因为您的作品贴近生活,而且您很谦虚又实事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77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9#
    发表于 2016-11-19 05:54:0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故事在诗中,品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7:3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9 07:3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晓风轻送先生好!谢谢您的鼓励和指正!您的意见非常对,这个拙作确实还很不成熟,在下重新看的时候,也觉得其中的部分表达很成问题,对于这个拙作,在下虽然也经过了反复修改,在发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精益求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7:37: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9 00:17
    下面晓风老师的意见有道理。我很尊重您,因为您的作品贴近生活,而且您很谦虚又实事求是。

    谢谢!在下很在意各位的意见,就是因为网络上较少会有人提出如此客观、具体而有价值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7:38: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杨门小玉 发表于 2016-11-19 05:54
    生活故事在诗中,品赏。问好!

    杨门小玉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7:49: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事实上,“这女人”对待他们就是那样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7:58: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拙作既然是“古风”,用于反应城市生活现实,违和感是很大的问题,那么,您们总体上的感觉究竟如何?违和感很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6-11-19 08:42:34 | 只看该作者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7:49
    事实上,“这女人”对待他们就是那样的态度!

    相信你所说的。但这也只是个表面现象。你写这诗的目的更是要提示人性的吧。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提炼下,使其更合理些呢?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6-11-19 08:54:11 | 只看该作者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7:58
    拙作既然是“古风”,用于反应城市生活现实,违和感是很大的问题,那么,您们总体上的感觉究竟如何?违和 ...

    个见。既然是古风,那么就得古朴些,不必用什么饰语。你这首诗,四句一转韵的,很好。个别句可以再改改。遥握。
    又:我也写过一首八句式的古风,因未转韵,近似于律诗了(有称通首不对的八句诗为散律的)。附于此处,聊博一笑吧。
    古风(题戈壁)
    (2009年于开化)
    环顾绝花影,
    亦无草木踪。
    西来云一片,
    何以抵秋风?
    时见两三骨,
    跳沙响若蛩。
    古今多少事,
    淹没此声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45: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9 08:42
    相信你所说的。但这也只是个表面现象。你写这诗的目的更是要提示人性的吧。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提炼下, ...

    虽然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却基本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47: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拜读大作,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48: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9 08:54
    个见。既然是古风,那么就得古朴些,不必用什么饰语。你这首诗,四句一转韵的,很好。个别句可以再改改。 ...

    谢谢!拜读大作,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6-11-19 11:06:11 | 只看该作者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9:45
    虽然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却基本是事实

    相信这基本的事实。但笑有不同的呢。对孩儿的笑,如果是惨笑而不是冷笑的呢?那其中的苦衷,如因怕被孩儿拖累,而不得不决绝的,或许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无论这个女人多么可恶,对自己的孩儿总不至于冷笑的,冷笑用于其夫可以,但用于她自己的孩儿显然是有问题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24 17:14 , Processed in 0.1227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